1997年,一个来自重庆的中年妇女,带着好奇和某种说不清的情绪,踏上了前往朝鲜的旅程。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通人,可能有点倔强,有点直肠子。她此行有个目的:去祭拜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日成。结果呢,她在悼念之后,忍不住说了句心里话:“你们这样做太过火了。”这句话不长,但掷地有声,传出去后引发了不少讨论。
先说说这位主角。她叫李翠兰——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普通,像你我身边的大妈。1997年那会儿,她大概五十多岁,家住重庆的一个老小区。据后来一些报道和当地人回忆,她是个性格直爽的人,平时说话不拐弯抹角,家里人提起她,都说她是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主儿。她不是什么高官,也不是学者,就是个普通的市民,靠着退休金和一点小生意过日子。
李翠兰为啥要去朝鲜?其实这事儿得从她个人的经历说起。她年轻时赶上了中朝关系还算不错的年代,那时候两国宣传上都挺强调“兄弟情谊”。她家里据说还有个亲戚,早些年去过朝鲜,回来后总讲那边的事儿,弄得她对这个邻国一直有点好奇。再加上1997年正好是金日成去世三周年,朝鲜那边搞了不少纪念活动,有旅行团组织中国人过去参观,她就报了名。说白了,她就是想去看看,顺便表达一下对这位“邻国老大哥”的敬意,毕竟那时候金日成的形象在不少中国人心里还是有点分量的。
1997年的朝鲜是个什么状态?那时候金日成刚去世三年,儿子金正日接班没多久,整个国家还在“哀悼期”。官方叫这段时间“三年守孝”,全国上下都得表现出对金日成的怀念和忠诚。你要是去平壤街头,能看到到处都是标语、画像,还有人排队去金日成雕像前献花。那场面,说实话,对外人来说有点震撼,也有点看不懂。
不过呢,1997年的朝鲜可不是什么太平日子。经济上,他们正经历“大饥荒”,官方叫“苦难行军”。粮食短缺,很多人吃不上饭,国际社会后来估计,那几年饿死的人少说也有几十万。表面上看,平壤还维持着体面,但实际上国家已经穷得叮当响。对外来参观的人,朝鲜政府特别注意“面子工程”,尽量让他们只看到光鲜的一面,比如整洁的街道、纪律严明的群众。可李翠兰这种人,眼睛毒,一眼就能看出点门道。
中国和朝鲜的关系那会儿也不像以前那么铁了。90年代,中国搞改革开放,越来越开放,而朝鲜还是老样子,两国差距拉大。虽然官方上还是“友好邻邦”,但私底下不少中国人对朝鲜的封闭和个人崇拜已经有点看不惯了。李翠兰出发前,可能也听过这些议论,心里多少有点自己的想法。
李翠兰是跟一个旅行团去的,团里大多是中老年人,出发地就在重庆。1997年那会儿,从中国去朝鲜不算太难,有火车也有飞机,他们这团估计是坐火车过去的,毕竟便宜。到了平壤后,行程挺紧凑:参观金日成故居、去广场看雕像、听讲解员讲伟人故事,最后的重头戏就是去锦绣山纪念宫——金日成的遗体就保存在那儿。
锦绣山纪念宫是个很严肃的地方,进去之前得检查随身物品,不能穿得太随便,走路得轻声慢步。进去后,大家得排队鞠躬,表达敬意。李翠兰跟着团里的人,也规规矩矩地鞠了躬。她后来回忆说,那一刻她其实挺感慨的,毕竟金日成在世时是个传奇人物,她小时候也听过不少他的事儿。可就在这时候,她注意到了周围的气氛:陪同的朝鲜导游表情严肃得过头,团里的人就算小声嘀咕两句,也会被提醒“注意言行”。整个过程像是被安排好的表演,连鞠躬的节奏都得统一。
祭拜完后,旅行团照例有个“交流环节”,让游客说说感想。大部分人都挑好听的讲,比如“感受到朝鲜人民的热情”之类的话。轮到李翠兰时,她没憋住,直接说了句:“你们这样做太过火了。”她这话啥意思?据后来她自己解释,她是觉得朝鲜对金日成的纪念方式太夸张了——不仅到处是画像,连人说话做事都得围着他转,感觉不像是在悼念,更像是在“造神”。她一个外人,看着这阵势,实在有点不适应。
李翠兰这话一出口,现场气氛立马变了。朝鲜导游的脸拉得老长,团里其他人也有点慌。她自己倒是没啥感觉,说完就坐下了。可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导游当场没发作,但回去后肯定汇报了。旅行团当天就被要求提前结束行程,第二天就给送回了中国。有人说,朝鲜那边还通过外交渠道跟中方抗议了一下,说这个游客“不尊重领袖”。
回到重庆后,李翠兰也没想到这事儿会传开。她本来就是随口一说,可团里有人把这话带回来了,当笑话讲,结果越传越广。后来还有记者找上门,问她当时为啥这么说。她挺坦然地说:“我就觉得他们把人捧得太高了,跟我们这边不一样,看着怪别扭的。”她这话没啥深意,就是个普通人的直觉,可在当时的中朝关系背景下,却让人听出了点不一样的味道。
国内这边,反应两极分化。有的人觉得她说得痛快,敢讲真话;有的人觉得她太冲动,不该在人家地盘上乱说话。官方没啥大动作,毕竟她就是个普通老百姓,犯不着小题大做。不过据说她后来被社区的人“谈话”了一次,提醒她以后出国注意点,别惹麻烦。
李翠兰为啥敢说这话?得从她那性格说起。她是重庆人,重庆人啥脾气?直爽,火辣,有啥说啥。她又不是啥有文化的人,不会绕弯子,更不会掂量外交影响。她去朝鲜之前,可能压根没想过这话会有啥后果,就是看不惯当场的气氛,脱口而出罢了。
再一个,她那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见过不少世面。90年代的中国正忙着搞经济,大家都想着怎么赚钱过日子,哪有心思整天悼念谁。她一看朝鲜还停在那套老模式里,难免觉得有点“过时”。她后来跟人聊天时说:“我们这儿早就没人这么干了,他们还搞得那么隆重,感觉不正常。”这话挺朴实,但也挺有道理。
还有个背景得提一下:1997年,中国人对朝鲜的看法已经在变了。以前中朝关系好,大家觉得朝鲜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友,可到了90年代,朝鲜的经济崩溃和封闭让不少人失望。李翠兰可能也受到这些议论的影响,觉得朝鲜的做法有点“走过头”,所以才有了那句直言。
李翠兰回国后,日子还是照旧。她没因为这话出名,也没啥特别的遭遇,就是偶尔被邻居问起那趟旅行,笑着摆摆手说:“不提了,麻烦事儿。”她后来再没出过国,可能是觉得外面太复杂,还是家里舒服。她一直活到了2000年代末,算得上高寿,临走前也没再提过朝鲜的事儿。
这故事传到今天,已经有点模糊了。有的版本说她是个老太太,有的说她当场被扣留,其实都不准。她就是个普通中年妇女,说了句心里话,回来该干嘛干嘛。没啥传奇色彩,但就是这份真实,才让人觉得有点意思。
现在回看1997年的这事儿,能看出点啥?中朝关系这些年变了不少,中国越来越强,朝鲜还是老样子,两国距离越拉越大。李翠兰那句“太过火了”,放到今天,可能更多人会点头。她的话虽然简单,却有点像预言,提醒大家:一味地捧着过去,不接地气,早晚得出问题。
再说说个人崇拜这事儿。朝鲜到现在还是那样,金日成的雕像还是得天天擦,纪念活动还是得年年搞。可外人看在眼里,多少有点别扭。反过来想想,咱们这边也早就过了那阶段,大家更关心柴米油盐,日子过得实实在在。李翠兰那句话,某种意义上,是个普通人对这种差别的直接反应。
参考资料
高秋福主编. 《金正日与朝鲜》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