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人走了,家属能拿到32个月的养老金?这说法传得有鼻子有眼,听着就像是天上掉馅饼,特别是对那些养老金不高的退休老人来说,这似乎是身后能给家里留下的最后一笔大钱了。可真要掰开揉碎了看一看现在的文件,你就会发现这事儿,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甚至可以说,跟你生前拿多少养老金,关系都不大了。
这事儿得从2021年人社部出的那个《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遗属待遇暂行办法》说起,这东西出来以后,全国就基本都按这个新规矩办了。以前那种跟本人养老金挂钩的算法,都成了老黄历。现在的算法,直接把天平的另一头,换成了你所在城市的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月可支配收入,一个听着有点绕口的官方数据。
具体来说,人没了,社保会给两笔钱,一笔叫丧葬费,一笔叫抚恤金。丧葬费好算,就是拿当地上一年的平均月收入乘以2,这笔钱算是给你办后事的补贴。真正的大头,也是让人犯迷糊的,是那笔抚恤金。
这抚恤金的计算才叫一个五味杂陈。它的基础是9到24个月的当地平均月收入。你工龄长,对国家贡献时间久,就能靠上24个月这个最高档。可事情没这么简单,这里面藏着一个减法。你退休后,每多领一年养老金,这个抚恤金的发放月数就要给你减掉一个月。这规矩听着有点不是滋味,好像活得越久,享受退休生活越长,身后这笔钱就越少,但规定就是规定。
这么一来,谜底就揭开了。你看,整个计算过程,从头到尾,都没提本人养老金这五个字。你的养老金是三千还是八千,跟这两笔钱的计算公式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所以,能拿32个月养老金这个说法,从政策层面上看,根本站不住脚。最多也就是丧葬费的2个月加上抚恤金的24个月,总共26个月的当地平均收入。
但是,怪就怪在这儿。虽然规定是这么个规定,可算出来的总金额,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真有可能超过一个人32个月的养老金。这就像一个数学魔术。
咱们举个例子,假设老张在某个大城市,他工龄三十多年,熬到退休,每个月养老金不高,就2500块。他退休生活过了5年,人就走了。而他所在的那个城市呢,经济不错,去年的城镇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500块。
现在我们来算算账。老张的丧葬费,是4500乘以2,等于9000块。他的抚恤金,因为工龄够长,本来可以按最高的24个月算,但他领了5年养老金,所以得减去5个月,剩下19个月。那么抚恤金就是19乘以4500,等于85500元。两笔钱加起来,一共是94500块钱。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老张生前的养老金是2500块一个月,咱们用他家属拿到的总钱数94500除以2500,得出的结果是37.8。你看,这不就远超过32个月了吗?
所以啊,这事儿就变得很微妙。一方面,规定上斩钉截铁地说,丧葬费、抚恤金跟你自己的养老金没关系。另一方面,在实际的数字面前,对于那些自身养老金不高、但所在城市平均收入又比较高,而且退休没几年就过世的企退人员来说,最后家属拿到手的钱,换算成他生前的养老金月数,确实有可能达到甚至超过32个月。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政策的平衡。它不再让遗属待遇和个人养老金的高低直接挂钩,或许是为了避免养老金极高的人身后待遇也高得离谱,同时给那些养老金较低的家庭一个相对公平的基本保障。保障的基准,就是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而不是你个人的收入水平。
说到底,这笔钱,是对逝者最后的关怀,也是对家属的一种抚慰。只是它的计算方式,绕开了我们习惯的思维,不再是你我他每个月养老金条上的那个数字了。所以,再有人跟你说能拿多少多少个月的养老金,你可以告诉他,这事儿得看你家住在哪个城市,还有,你打算享受多久的退休时光。这笔账,每个人算出来,可能都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