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泰U21帮泰州捧苏超奖杯,脑海里浮现邓哈哈三外援助四川拿下CBA总冠军!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刚收官,泰州拿到冠军,场边讨论一波接着一波。有人觉得用上了长春亚泰U21梯队球员这事有点“雇佣军”的味道,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篮球圈子吐槽的“三外援”模式。
说实话,有时候觉得对像常宝(常州)这样主要靠业余选手拼搏的队伍来说确实压力挺大。但仔细琢磨,其实各家都有点职业资源,比如常州阵容里就报了个“头牌”,那就是曾在中超踢过、现在效力河南队的黄紫昌。这位报名没怎么上场,好像只露了一面,还贡献了一个点球进账。
翻看其他球队名单,也都藏着不少前职业或梯队选手。南通能冲到亚军,就是依托于海门珂缔缘成建制体系;南京排名第三,一堆老职业球员坐镇;无锡排第四,同无锡吴钩关系紧密的不少;盐城第六名,温竹新来自上海申花梯队,他在时盐城还能3比0干掉泰州,只是后来因故没法继续登场。
对于泰州捧杯,有些声音质疑是不是靠“雇佣兵”,这种争议其实并不稀奇。当年CBA也有类似画风,那会儿允许后几名俱乐部多签一个亚洲外援,加上两名传统外援,每逢末节甚至加时还可以双外出战。一时间,“邓哈哈组合”成为热词——邓特蒙打控卫、哈里斯负责锋线,中锋则交给哈达迪,全明星阵容级别配置直接拉满。
2014-15赛季,这三位合体加盟青岛男篮,一路杀进四强,但半决赛碰辽宁还是被横扫出局。第二年,他们转投四川,再度组成铁三角,这次不仅一路高歌猛进闯入决赛,还以3比1击败豪门辽宁,把总冠军收入囊中。那个瞬间让四川成为继八一、上海、广东和北京之后,第五支染指CBA桂冠的球队。
虽然坊间一直流传“三外援夺冠不是技术而是规则”的调侃,但真要论起来,用三外援的人可不少,要是真能带来结果也不是谁都做得到。例如江苏曾经试过同样套路,不过买来的亚洲内援实力一般,不见太大水花。同样地,青岛搭配邓哈哈那一年成绩虽好,可最终也只是止步四强,没有更进一步。所以说到底,“规则给你,你得玩明白才行”。
换句话讲,无论是足球里的梯队借力还是篮球里的多元引援,只要规矩摆在那里,各自发挥能力本事就是比赛的一部分。有些球迷可能不服气,总希望看到纯粹草根逆袭,但现实往往更复杂:既然大家都是按章办事,该上的人都能报名参赛,就谈不上什么黑箱操作,更没有所谓“不公平”。比如四川男篮今年全运会组团“大魔王周琦”、胡金秋等核心成员,上来第一场就把湖北打得找不到北,又轻松赢下河南,看阵仗也是奔着冠军去的。如果最后真的如愿,也是理所当然,并不会因为人员结构受质疑——毕竟所有环节符合赛事规定。
回头再看苏超,今年这个格局其实早已写在剧本里:有资本、有渠道、有资源优势肯定占便宜一点。但这些事情放眼全国范围,也绝非独此一家。正如南通凭借系统化培养站稳脚跟,无锡与地方品牌深度绑定,在不同层面挖掘人才储备,都属于合理竞争范畴。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哪支球队恰好找到最优解,自然容易笑傲群雄。不管是哪种方式晋级或者问鼎奖杯,说到底还是执行力和整体规划决定胜负,而不是单凭某几个名字撑起全部荣誉感。
值得提一句的是,即使顶流黄紫昌这样的角色偶尔亮相,对比赛走势影响有限,大多数时候关键节点还是落在集体协作与临场应变之上。“明星”未必每次闪耀光芒,小将们倒是不少机会展现自己。从这一届苏超来看,各地青年力量持续涌现,将来也许又会冒出几个新星,让人忍不住期待下一轮故事发生在哪座城市身上?
那些关于“雇佣军”“纯业余”“规则漏洞”等标签,其实只是观众乐趣之一。在竞技体育舞台,不断变化的是参赛者身份,不变的是追逐胜利的心思。这种争议每隔几年都会出现,从足坛跨界到篮球再跳回田径游泳,无非是口水战背后的情怀较量罢了。有规则就有策略,有选择自然伴随风险,到底如何分辨输赢归属,大多数粉丝心知肚明,只不过喜欢聊聊而已,就像饭后茶余扯淡一样,让比赛之外平添一些烟火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