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保卫临江敌我伤亡比是多少?韩先楚拉开差距,难怪提拔为司令
东北的局势一开始真不乐观,没有根据地、没有群众基础,打仗像是硬着头皮往前冲。抗战胜利后,各路部队陆续进驻,不到一年时间,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全都经历了一遍,从被动防御变成了主动出击。
敌人用的是“先南后北”的套路,想把南满吃掉再收拾北满。七道江会议上争论得很激烈,有人主张撤离,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死磕到底,因为要是真走了,再回来就难了,还会让北满更危险。最后还是陈云拍板留下来牵制对手,这决定挺关键。
就在敌军向南满猛攻的时候,北满的队伍选择南下支援,用“南打北拉”的办法搅乱对方阵脚。我方短时间内连续发动了四场临江保卫战,每一次打法都有新变化。
第一次临江保卫战里,对面派出了整整六个师分三路压过来,包括52军195师和2师、71军91师,中间夹杂着各种协同作战部队。我方这边主要靠3纵和4纵10师,还有辽宁独立师顶住压力。但4纵其实还有两个师悄悄渗透到了辽东深处,在背后带领群众搞游击,把地方上的保安队和土匪武装收拾得服服帖帖。这一招逼得国民党不得不从正面抽调兵力去应付骚扰,大大缓解了主阵线上的紧张气氛。
与此同时,从松花江方向又有1纵、2纵、6纵杀下来配合行动,让敌人首尾不能兼顾。一共打了43场仗,我方干掉五千多名对手,其中3纵贡献1700余人,而4纵则斩获近3000。整体伤亡比例达到3:1——这个数据可不是随便来的,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当时萧劲光亲自指挥正面作战,据说曾克林还专门回忆过这一段操作细节。
第二次围绕临江展开,又是不到十天,对手卷土重来换上精锐部队,总共集结起四个强力师继续分三路推进。其中新六军22师当预备队,52军195师负责主攻,还有60军21师做辅助。咱们重点盯住195师,由7师作为核心发起进攻,两侧8师和10师负责协同配合。萧劲光依然坐镇指挥大局。
他们一路打到同化以东,被我第3纵7師迎头痛击,一个团直接被消灭,当场俘虏加毙命超2500号人物。有些增援赶到三源浦,也逃不过被歼灭的大多数,加起来损失4000多人。这回双方伤亡比例拉高到了4:1——每打一轮,都能明显看出来距离在扩大,比第一波赢得更彻底一点儿,看热闹的不少,但真正懂行的人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
第三轮较量发生在二月中旬,那时候敌人大致调整好状态,又纠集五个完整编制的部队,以“三路”方式发动攻击:北边60軍21師、中间91師加2師、最南端新22師以及预备役里的195師蠢蠢欲动。这次萧劲光继续挂帅领导,第91師成为突破口,由10師与3縱联合狂轰两昼夜,把一个团外加工兵营全部清理掉,共计6000余人的规模化减员。这一仗之后损失比飙升至惊人的 9:1, 战斗节奏越来越快,我方几乎没啥重大人员流失,可以说越磨练越顺溜,与对手之间已经不是一个档位感觉,那种信心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没有捷径,全凭实力撑着脸面扛过去。
第四次也是最凶狠的一场,上级没有安排辽东军区首长亲自操刀,而是交给曾克林(正)跟韩先楚(副)共同执掌。“意见不同”这个词形容那时气氛太贴切,一个倾向于先捡软柿子扩大战果,一个坚持要啃硬骨头。他觉得这些刚到东北的新兵蛋子根本不了解咱们实际情况,只要诱导深入,就能实现包饺子的效果。本来说法各有理,但最终还是按韩先楚思路定方案,他本人也全程负责具体部署,非常敢赌胆子也大。
1947年春天,对手派出了11个团体约等于十万人马分三条路线全面扑向临江,中线13軍89師+54 師162團直奔三源浦;右边由新6軍22 师及14 師部分力量混搭207 师与52 軍15 师一起推进行动;左翼暂编 22 師充当辅佐角色。这么大的阵仗,很久没见过现场这种排面,不过布局看似复杂,其实漏洞不少——只要抓住机会,就能反败为胜。在红石砬子的地方接触以后,根据既定计划逐步引导所有目标进入指定区域,然后突然爆发集中火力,将89士和54士162團“一锅端”,白纸黑字统计下来一天之内就解决了一万号人物。从此大家都记住一句话:第四次伤亡比例达到了夸张程度 14:1, 韩先楚成名就是从这一步开始,“谁跟他混谁放心”。
很多老兵私底下聊的时候经常感慨:“并不是逮着就死磕,要讲究保存自己才能树威信。”事实证明选对将领不仅省事,还省命,这种操作风格特别受欢迎。不止是单纯赢球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减少无谓牺牲,把整个团队凝聚起来。同样的一套班底,经夏季攻势之后,人家直接转岗担任司令位置,每回演习大家都愿意追随他的步伐,很快成了当地公认最能干活的铁血单位之一。如果问东北哪些部队最好使,这支肯定榜上有名,不管怎么看都是凭真本事站稳脚跟,并非空穴来风造神话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