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9月15日,远在拉包尔的日本第17军司令官百武晴吉,收到了一份让他手脚冰凉的电报。
电报内容很简单,川口清建和他带领的第35旅团在瓜岛败了,而且是一场输得底裤都不剩的惨败。
这个消息让百武晴吉彻底慌了神,他很清楚,这事已经超出了他能处理的范围,只能赶紧把战报发回东京,让大本营那帮头头脑脑们给出个主意。
平时做事拖拖拉拉的日本大本营,这次反应倒是快得很。
他们总算意识到,瓜达尔卡纳尔岛这地方的战斗,可能不是什么小打小闹了。
看看美军在岛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再看看自己这边一封接一封的败报,大本营觉得,瓜岛战役搞不好会变成一场决定胜负的大决战。
说实话,这个判断有点马后炮的意思,毕竟仗都打了一个多月了,他们才反应过来,确实有点可笑。
即使是马后炮,日军还是觉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大本营给百武晴吉下了死命令,第17军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打赢瓜岛战役,不能因为瓜岛的失败,影响到太平洋上其他地方的战局。
命令本身没毛病,唯一的问题是,百武晴吉手头的大部分兵力,都陷在新几内亚的泥潭里,物资也基本都堆在那边。
很明显,他不可能同时管好两个战场,必须得选一个。
最后,百武晴吉放弃了新几内亚。
他命令那边的日军停止进攻,全线后撤,准备把人和东西都调到瓜岛去。
从战略上看,这个决定或许没错,但从实际情况看,百武晴吉这是把自己的部队往死里坑。
就拿正在新几内亚打生打死,距离莫尔兹比港只剩30公里的日本第41联队来说,他们早就断粮了,全靠着能在莫尔兹比港吃顿饱饭的幻想撑着,平时只能啃椰子,吃野草,抓青蛙和蝙蝠充饥。
现在这道撤退命令,简直是要了他们的命。
按照命令,这个联队要马上退到库姆西河口集结。
可当时的第41联队,说是一支由饿鬼组成的军队也不为过。
士兵们衣衫褴褛,个个面黄肌瘦,用残兵败将来形容都算是客气了。
谁能想到,就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战役里,他们还被叫做“铁脚部队”。
最后,联队只能给每个士兵发一片饼干,一个罐头和一颗手榴弹,让他们各自逃命。
能活着跑到库姆西-河口的,还不到整个联队的五分之一。
当然,新几内亚的日军有多惨,百武晴吉自己都不在乎了,我们也就先不提了。
就在新几内亚的日军在饥饿中挣扎求生的时候,百武晴吉正忙着把更多的人和物资运到瓜岛去。
整个九月下半月,他都在到处搜刮兵力。
除了为了保住岛上残兵的命搞的一些小规模运输,真正的大规模行动是在10月1号到7号之间展开的。
那么,日军的运输有效果吗?
如果光看人数,效果还是有的。
日军一共运了一万五千名士兵上岛,主力是日本第2师团,还有第38师团的一部分。
加上之前岛上的残兵,瓜岛上的日军总兵力达到了两万多人。
如果不考虑后勤和重武器,百武晴吉手上确实有了一副能打的牌,至少在纸面上,美军不能再小看他们了。
请注意,我们用的是“如果不考虑”和“纸面上”。
换句话说,实际上日军根本没有和美军掰手腕的能力。
他们用的运输方式叫“鼠运输”,美国人管这个叫“东京特快”。
说白了就是用驱逐舰跑得快的优点,在晚上偷偷摸摸地运送物资和人员。
一般来说,一艘阳炎型驱逐舰一次能运个十五到二十吨的物资,或者一百五十个补充兵。
这个效率实在太低了,根本满足不了百武晴吉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海军在10月11号组织了一支规模比较大的舰队,准备给瓜岛来一次大的补给。
结果好巧不巧,这支舰队迎头撞上了美军舰队,而且美军也是来运兵上岛的。
两边一碰,就打响了“埃斯帕恩斯角海战”。
这场海战,双方各有损失,日军沉了一艘巡洋舰和一艘驱逐舰,伤了两艘巡洋舰。
美军沉了一艘驱逐舰,伤了一艘驱逐舰和两艘巡洋舰。
双方也都把人运上了岛。
但是从结果来看,日军是输了。
因为他们再也组织不起这样规模的运输行动,只能又回去搞“鼠运输”。
而美军呢,可以继续用大船一船一船地运。
毫无疑问,美军在后勤上占了绝对优势,日军只能在缺吃少穿,几乎没有后援的情况下战斗,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仗不好打。
更糟糕的是,因为“鼠运输”损失太大,日军后来不得不改用鱼雷艇和慢吞吞的渔船来运输,能成功运到瓜岛的东西越来越少,处境一天比一天差。
更要命的是,日军对岛上美军的兵力一直估计不足。
就算到了10月份,他们还觉得岛上美军不过一万多人,认为百武晴吉的两万多人可以轻松获胜。
他们完全没考虑自己这边物资和装备的巨大差距,更没把越来越差的后勤当回事。
这意味着,日军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建立在错误的情报上的,这样怎么可能不失败?
但是,日军自己不当回事。
拉包尔的将领不在乎,东京的大本营也不在乎,就连已经到了瓜岛的百武晴吉本人,更是满不在乎。
在他看来,只要他的部队一到,美军就会像在菲律宾那样望风而逃。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和美军决一死战,然后取得胜利。
这个想法,在不久之后的亨德森机场战役里,会把他和他手下的官兵都送进地狱。
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正在未来等待着他们。
备注:图片内容等信息来源网络,有任何问题联系在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