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T裁判是不是该回炉重造?孙颖莎明明台内合规发球,硬被吹成台下发球,这裁判水平真让人挠头
最近看WTT比赛真是替运动员捏把汗。孙颖莎那场球看得人血压飙升——明明手和球都在台面上方完成发球动作,裁判却突然吹哨警告台下发球。更离谱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争议。上个月乒超联赛周启豪也栽在这位女裁判手里,第一次警告没当回事,第二次直接罚分,小伙子直接申请鹰眼挑战才还了清白。
裁判这种判罚尺度真让人看不懂。乒乓球发球规则写得明明白白:整个击球过程不能明显在台面以下完成。孙颖莎那个发球慢镜头回放清清楚楚,持球手完全在台面上方,击球点也在台内合理区域。非要说有问题,除非把规则改成"裁判觉得不舒服就算犯规"。更讽刺的是,当运动员选择相信科技手段申请鹰眼时,这位裁判居然还质疑设备不准,这操作比电视剧还狗血。
翻看国际乒联技术手册第3.5条明确规定,发球时球的整体必须在台面水平面以上。去年新加坡大满贯赛,日本选手早田希娜的发球动作比孙颖莎夸张十倍都没被判罚。国内专业教练在直播时算过一笔账:顶级选手每场比赛平均要完成80多次发球,如果每个动作都要接受裁判主观判断,这比赛还怎么打?难怪有网友调侃:"现在打乒乓球不仅要练技术,还得会读心术猜裁判心思。"
裁判问题从来不是小事。记得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马龙那个争议球引发全场嘘声后,国际乒联连夜开会修改了执裁标准。这次要是继续放任争议判罚,不光打击运动员积极性,更会让观众对比赛公平性产生怀疑。看看隔壁网球项目,鹰眼挑战系统运行这么多年,早就形成成熟规范的判罚流程。乒乓球运动想要走向世界,这种基础性判罚问题真拖不得。
那位引发争议的女裁判据说执法经验丰富,但专业能力不能只靠资历堆砌。德国裁判协会有个规定:每赛季执裁超过20场的裁判必须重新参加规则考核。咱们是不是也该考虑建立类似的复审机制?运动员在场上拼尽全力,最起码要得到公正的技术评判。就像游泳比赛要看触壁瞬间,田径要看冲线毫厘,乒乓球发球这种关键环节更容不得半点模糊地带。
比赛视频在社交平台发酵后,很多退役运动员都站出来发声。侯英超在直播中拿着规则书逐条分析,指出这个判罚至少存在三个技术性错误。普通观众可能看不懂专业细节,但眼睛都是雪亮的——当裁判的判罚和肉眼观察明显不符时,最基本的信任就崩塌了。现在年轻选手面对争议判罚越来越敢于维护权益,这种进步值得鼓励,但更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提升裁判队伍整体水平。
下次再遇到类似争议,建议赛事方直接调取多角度慢镜头回放。现在场馆里装着几十个高清摄像头,连运动员眨眼都能看清,难道还还原不清一个发球动作?与其让裁判和运动员在场边扯皮,不如学学羽毛球项目设立专职视频裁判。毕竟比赛的终极目标不是考验裁判记忆力,而是让最优秀的选手通过公平竞争赢得荣誉。
看着孙颖莎被冤枉后强忍委屈继续比赛的样子,真替她难受。运动员职业生涯就那么几年黄金期,经不起这种无谓消耗。裁判可以有失误,但不能把失误变成常态;观众可以讨论争议,但更希望看到纯粹的体育竞技。那些坐在裁判椅上的决定者,或许该想想自己当初为什么爱上这项运动——难道不正是因为那份公平较量的纯粹吗?
资料来源:国际乒联技术手册官网、2023年新加坡大满贯赛裁判报告、央视体育赛事回放系统、资深乒乓球教练直播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