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最近可是摊上事儿了!国家网信办直接点名,还给予了相当严肃的批评。更劲爆的是,这次头条不是一般的“搞小动作”,而是热搜榜上公开呈现不良信息内容,还在落地页面置顶相关话题。这种“踩线直行”的操作,难道真是谁流量大谁说了算?显然,这种玩法已经走进“无人区”,让监管部门不得不施出“雷霆手段”。
网信部门的态度很明确,这不是简单的警告了事。这次,限期改正、警告、从严处理责任人,甚至一度让吃瓜群众觉得接下来是不是还得有一波市场有人挨板子?而对于普通网友来说,热搜榜本质上是一座信息的窗口,说得直白点,今天的榜单能决定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所以热搜话题随意乱飞,不仅让人“吃瓜吃不对”,还可能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从营销号到某些平台自带话题操控,已经不是首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头条会不会觉得委屈?说到底,这事并不是件“新闻孤岛”。近几年,各种平台乱象屡屡出现在群众视野中,大家也习惯了看到某某平台被批评之后迅速整改的戏码。这种套路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问题:个别平台将流量视为吸金之王,至于网络生态和社会责任,可能真的排不到前三考虑事项。毕竟“热度”带来的利益太香,什么天朗气清、什么内容监管,都被挤到了流量的身后。
然而,监管的利剑又岂是摆设?这次对头条的直接约谈,释放出的是一个明确信号:平台责任不落实,玩过界就得挨批了。头条及其他千千万万个流量巨头都应意识到,与其继续把不良内容推向公众视野,不如用心打造健康的网络生态,拿精品内容打赛场,靠质量和责任站稳脚跟。
问题来了,平台真的就不能管住内容吗?就拿热搜榜来说,哪个话题能够上榜、持续发酵,还不是平台说了算?换句话说,这些流量是往正道引导,还是为了追逐眼球财源而对不良内容故意放行,平台完全有能力做选择。别再甩锅“不好管”,心是真不想管吧。
细细回想,在某些场景下,网友们也是被迫成为信息乱象的“韭菜”。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几个营销号蹭热点洗稿,再通过平台冲热度霸榜,你可能会觉得莫名其妙,但也没别的选择。谁让你的资讯主要靠这些平台提供呢?所以,多少群众是被动接受一些“无营养信息”和“不良内容”的。
说到底,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广阔信息天地,应该是服务于更广大群众的。而不是成为极少数逐利的战场,也不该让个别不良内容缠着热搜榜单死活不走。网信办这次出手也是不偏不倚,一点不给“流量大、平台强”面子,一定得让这些互联网公司明白,责任和监督并非只存在于宣传口号里。
如今,监管部门给出了“硬性要求”,头条会不会痛定思痛不得而知。但互联网生态的清朗,明显不能只靠政府一方来督促,用户的参与也不可或缺。大家真的得用脚投票,拒绝那些满屏蹭流量、不良营销的内容。毕竟,我们想要的是一个干净、真实又能放松身心的网络环境,而不是养活一堆骚操作的内容生产者。
那么问题又来了,平台是否该醒醒?是否该放下流量至上的思维,给自己订个规矩,为用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