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场,战术变脸比翻书还快。最近,俄军第60摩步旅就玩了一手绝的,直接钻进废弃油管,悄悄摸到了乌军眼皮底下,来了一场隐秘突袭。
这画面,是俄罗斯军事记者尤里·科特诺克9月13日放出来的。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红军城那边的事儿,结果乌克兰人很快就认出来了:不对,这是库皮扬斯克市郊区!
管道里头,那叫一个黑,环境也差,可俄军早有准备。他们弄来特制的电动推车,把武器、补给、弹药这些东西,都在狭窄的管道里运得飞快,物资供应一点不耽误。
不光运东西,连人都有法子。士兵们坐着带轮子的担架在管子里挪动,电动滑板更是把物资运输效率拉满。这些小细节,都透着俄军对地下作战的周全考虑。
据说这些管道短的有4公里,长的甚至能绵延几十公里。钻这么长的地下通道,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走一趟下来,大概得花上四天时间。
为了让士兵们能撑住长时间的地下行军,俄军还在管道里头设置了好几个简易休息室。有地方能歇歇脚,才能保证他们有劲儿继续打。
地下奇兵:悄摸摸进城
这管道战术,俄军不是头一回用。之前在苏贾镇、阿夫杰耶夫卡这些地方,他们也玩过类似的渗透,效果还挺好。这说明,这招是经过实战检验的。
苏联那会儿留下来的老旧管道网络,工业区里到处都是。俄方觉得,只要能保密,这些管道就是现成的“地下高速公路”,部队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行。
但管道里空间小,氧气可能不足,对士兵的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考验。每次往地下深处钻,都伴随着说不清的危险。
俄军这支敢死队,用管道战术已经快一个月了,这种“静音模式”的渗透,在库皮扬斯克市的攻防战里头,简直是神来之笔。俄军因此才能快速拿下了一半的城区。
市中心一度迅速易手,让人吃惊的是,城里换主的时候,竟然没怎么挨炮弹。街道相对完整,跟平时那种打得稀烂的攻城战完全不一样。
乌军的撤退路线因此被卡住,连炸桥这些关键操作都来不及。变电站、电视塔、市政大楼这些要害目标,短时间内就没了,可见俄军突袭有多突然。
去年九三阅兵,莫斯科红场电视直播还切到了库皮扬斯克升旗的画面。这举动,政治意味浓厚,明摆着是向外界秀肌肉。
库皮扬斯克的老百姓,冲突中来回换了好几回控制方,日子一直提心吊胆。不过,仗虽然打着,城里的水电没全断,有些超市还有货,这多少也反映了这场仗的特殊性。
乌军那边承认库皮扬斯克局势紧张,但嘴上还是硬说控制着城里和周边。可俄军还在库皮扬斯克北郊集结兵力,看样子,大动作还在后头呢。
乌军反手:堵洞挖坑
管道战术,完美解释了俄军为啥能避开乌军的无人机侦察、炮弹轰炸和导弹威胁。地下通道就是天然的掩体,部队能在敌人眼皮子底下行动。
目前,俄军打通的石油管道只通到郊区,还没直接伸到市中心。这限制了俄军直接从城里头突袭的能力,但也避免了乌军被彻底包饺子。
乌军在奥斯科尔河东岸还守着一块桥头堡,部署了火炮和浮桥,想稳住防线。可乌军的弹药库和医院都没来得及撤走,说明战线变化实在太快。
斯捷波瓦娅诺沃谢洛夫卡大部分地区也丢了,俄军在侧翼捅出个大口子。这下,奥斯科尔河渡口也进了俄军的射程,乌军的战略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乌军说在库皮扬斯克战区半个月干掉了395个俄军,想证明自己还在抵抗。但乌军内部也觉得,库皮扬斯克市最终可能10月到11月就得被俄军拿下,前景不容乐观。
俄军的管道渗透战术,确实把乌军一度“整懵”了。这种意想不到的打法,逼得乌克兰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防线,赶紧想辙应对。
乌克兰国内甚至有人喊话,干脆把境内所有石油管道都炸了,彻底断了俄军的念想。这激烈的建议,足以看出管道战术给乌军带来了多大的压力和困扰。
乌军已经在管道里头布设了铁丝网,想用物理障碍来防住渗透。他们已经清楚俄军钻管道的事实,正想方设法在地道口打击,阻止俄军冲出来。
乌军甚至出动无人机,在地道口附近扔地雷,想在俄军出洞时来个“开门杀”。管道出口可能也提前埋了地雷,每一次出击都可能要命。
地面绞肉机
一旦进了地下管道,风险极高,可能“一去不回”。管道里环境复杂又危险,任何意外都可能导致灾难,甚至被困死在里面。
管道一旦被堵住,里头的人就很难撤退,这是俄军地下渗透必须面对的巨大隐患。这种脆弱性,就是这战术天生的缺陷。
上个月,就有一回类似的管道渗透行动栽了跟头,大概20个突击队员被乌军机枪“团灭”。血淋淋的教训,警示着这种战术的高风险和高昂代价。
乌方声称已经炸毁或淹没了至少三条石油管道,以此削弱俄军的地下优势。他们坚持说,所有石油管道都在自己控制之下,而且不通向库皮扬斯克市。
乌军正想通过这些反制措施,切断俄军的地下通道,逼他们回到地面战场。但双方的地下攻防战,还在继续,每一次行动都充满未知。
与地下渗透的“静音”模式截然不同,地面战场依旧是高烈度消耗战的主舞台。9月4日清晨,红军城郊外,乌军车队曾发起一场大规模反攻。
这支车队由T-72坦克打头,后面跟着美制M2布雷德利、德国黄鼠狼和M113装甲车。乌军步兵猫着腰跟在旁边,想趁着清晨的雾气,夺回失守的公路口。
可俄军无人机全程直播了乌军的反攻过程,画面上甚至还带着中文logo。这表明了信息战和侦察优势在现代战场上有多关键。
不幸的是,乌军的布雷德利装甲车在公路上触雷,履带瞬间炸飞,直接把路给堵死了。后面的车队堵成一串,成了俄军FPV穿越机的最佳攻击目标。
俄军FPV穿越机紧接着就扔下了温压弹,引发了二次爆炸,让乌军损失更惨重。这种精准打击,让乌军的装甲纵队在短时间内损失惨重。
打头的T-72坦克看到友军受损,掉头就跑,把跟着的步兵甩在了后面。这次反攻,短时间内就报销了乌军一半的装备,损失惨重。
笔者以为
这次事件,被形容为库尔斯克溃退后最大规模的装甲反击失败,足以见其严重性。它揭示了乌军在传统地面反攻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俄军无人机密度翻倍,地雷区每周更新,让乌军的装甲纵队一旦堵路就成了活靶子。现代战场,对装甲部队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乌军指挥部可能想复制去年赫尔松的反击节奏,但面对俄军升级的侦察和打击能力,显然效果大打折扣。河东部队还在拼命挖战壕,为持久战做准备。
库皮扬斯克城区相对完整,与乌军装甲车残骸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强调了不同战术模式下,战损和战场面貌的巨大差异。
俄乌冲突中,战术的演变从未停歇。无论是俄军利用废弃管道进行的地下渗透,还是乌军在地面发起的传统装甲反击,都反映出双方都在寻找对方的盲区。
每一次战术的创新和应用,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俄军的地下渗透虽然出其不意,但也面临着管道内部的危险和乌军日益增强的反制措施。
乌军的地面反击,在面对俄军升级的侦察和火力打击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战场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高风险与高投入。双方都在不断调整策略,试图在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占据优势。这场战术的持续对弈,将决定未来战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