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中超联赛,真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上去下来,上去下来,看得人心脏病都要犯了。这赛季踢到就那么几个强队,居然在亚洲赛场上接二连三地栽跟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咱能好好聊聊吗?
你看上港,去年联赛冠军,今年在亚冠小组赛里踢得那叫一个磕磕绊绊,赢一场输一场,跟玩似的。还有恒大,虽然是老牌劲旅,但这次在客场也让人看得直摇头,好几次机会都白白浪费了。鲁能就不用说了,每次在亚洲赛场上,总感觉差点意思,赢了几个亚洲区的弱队,一碰上强队就掉链子。
这几个队伍,在国内联赛里那可是呼风唤雨,国内赛场上的数据,那叫一个漂亮。但一到了亚洲赛场,好像瞬间就没了那股劲儿,这差距,真的不是一点点。你让我怎么评价,说他们没实力吧,国内联赛证明了他们,说他们有实力吧,亚洲赛场上的表现又拿不出手。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是教练战术问题,球员状态下滑,还是这几个俱乐部内部管理出了什么岔子?我刷了刷微博,看到了不少球迷的议论,有说外援不行,有说本土球员太依赖外援,还有说足协的政策限制了青训发展。这些说法,听起来都有点道理,但也都很笼统。
关键是,这种现象不是一两天了,好像成了一个惯性。国内联赛,因为很多强队实力差距大,赢球可能相对容易,这给了球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真的强大到可以统治亚洲了。但亚洲赛场的对抗强度和技战术水平,明显不是一个量级。
而且,你知道吗,我前两天还看到一个数据,说近几年中超球队在亚冠淘汰赛阶段的胜率,其实一直在走低。这不是我瞎说的,很多足球媒体都引用了相关的统计,比如某个足球数据分析网站,他们在2022年的报告里就提到了这个趋势。这说明,这不是偶然,而是个系统性的问题。
你想想,当国内联赛的竞争不够激烈,球队很容易在安逸区里待着,训练的强度和比赛的强度都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然后一到了亚冠,面对的都是联赛里同样激烈的对手,甚至是比他们联赛水平更高的对手,一下子就暴露了问题。
我那天跟朋友聊天,他说,这就像一个学生,在班里考第一名,但放到全国比赛,可能就只能排个中下游。在国内联赛里,你们已经是“第一梯队”了,但放眼整个亚洲,你们可能连“前列”都算不上。这句话虽然有点扎心,但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还有一点,就是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些所谓的强队,每年在引援上的投入可不少,花了大价钱请来的外援,结果在关键比赛里,要么隐身,要么发挥不稳定。本土球员呢,感觉技术和意识上,跟亚洲其他国家的优秀球员比,还是有差距。
这不像某些欧洲联赛,虽然竞争激烈,但每支队伍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战术,即便是下游球队,也可能在某场比赛里给强队制造巨大的麻烦。我们的联赛,好像还停留在“你强你赢”的简单逻辑里。
而且,你去看那些亚洲的强队,比如韩国、日本,他们的联赛里,很多球员都是国家队的常客,他们的技战术水平,其实是很扎实的,而且整体性很强。不像我们,总感觉是几个球星在硬撑。
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们太过于追求“明星效应”了?花大钱请几个大牌外援,然后就指望他们能carry全场。但足球毕竟是项团队运动,如果整体的技战术水平上不去,整体的配合不默契,光靠几个人的发挥,是走不远的。
这几年,我们看到的,是中超联赛的“金元时代”似乎正在过去,很多球队开始勒紧裤腰带。这对于球队的长期发展来说,也许是件好事,但短期内,可能会让一些球队更加捉襟见肘,在亚冠赛场上,实力和竞争力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所以,当我们在国内联赛里看到那些刷屏的胜利和漂亮的进球时,不妨多想想,这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当上港、恒大、鲁能这些球队,在亚洲赛场上纷纷失利,这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足球生态在亚洲赛场上逐渐被削弱的缩影。
我现在看着这些球队在亚冠里的表现,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们投入了那么多,为什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下一次,我们还能看到中国球队在亚洲赛场上真正崛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