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斯新闻主播杰西·沃特斯,脸上挂着微笑,用最轻松的口吻,扔出了一句最冰冷的威胁。
他说,普京正在修一条通往中国的大动脉,有人可能会像炸掉“北溪”一样,把它也给炸了。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就在两天前,中俄蒙三国刚刚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备忘录。时机,就是信号。
这让人立刻想起了波罗的海深处的那几声闷响。
2022年9月,“北溪1号”和“北溪2号”管道四处泄漏,炸药痕迹清晰可见。欧洲天然气价格一夜之间飙升320%。一个德国家庭的取暖费,从每月180欧元涨到620欧元,孩子只能穿着羽绒服写作业。
谁干的?
普利策奖得主西摩·赫什的调查报告直指美国政府。更早之前,在俄乌冲突爆发前,拜登总统本人就曾公开警告:“如果俄罗斯‘入侵’……‘北溪2号’将不复存在,我们将终结它。”
言犹在耳。
现在,同样的剧本似乎准备在亚洲上演。
“西伯利亚力量-2”,这条谈判拉扯了近十年的能源动脉,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取得了突破?
因为棋局变了。
俄罗斯被西方制裁踢出欧洲市场,急需为自己的能源寻找一个庞大且可靠的买家。普京说得很直白,将能源出口重心转向东方,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他甚至承诺,要为中国这个“战略合作伙伴”创造特殊优势。
什么优势?价格。俄气公司总裁米勒确认,卖给中国的价格,将低于之前给欧洲客户的费用。
这不是单方面的施舍,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商业决策。普京强调了这一点。
对中国而言,这同样是一步战略要棋。
能源安全,尤其是陆路能源通道的安全,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条管道,绕开了所有可能被美国海军控制的海上咽喉。
牛津能源研究所的专家米哈尔·梅丹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项目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中国不再关心西方的看法,而且中国并不孤单。
彭博社的评论更具火药味:特朗普曾承诺要建立美国的全球能源主导地位,但现在,这个目标面临威胁。
威胁什么?
威胁的是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产业,威胁的是建立在美元之上的全球能源金融交易架构。当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买家(中国)和最大的卖家之一(俄罗斯)直接用陆路管道进行大规模、长期、且可能绕开美元的交易时,整个游戏规则都被颠覆了。
所以,福克斯主播那句轻飘飘的“有人可能会炸掉它”,分量就显得格外沉重。
这不是一个主播的口嗨,而是一种战略试探,一种来自华盛顿的非官方“警告”。
毕竟,用暴力手段直接摧毁竞争对手的关键基础设施,他们是有过先例的。
更有意思的是“北溪”事件的后续。
瑞典和丹麦早早终止了调查,拒绝公布任何发现。德国的调查虽然还在进行,但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最近,意大利警方应德国要求,逮捕了一名乌克兰前上尉谢尔盖·K,指控他指挥了一个六人小组炸毁了管道。
这个剧本很熟悉:找一个代理人来背锅。
追查一个乌克兰退役军官,总比直接质问华盛顿要安全得多。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暴露了欧洲在能源安全和政治独立上的致命脆弱。
当欧洲的调查在政治压力下变得扭扭捏捏时,中国在联合国的表态则毫不含糊:真相不应被掩盖,肇事者不应逍遥法外。
一边是心虚的沉默,一边是坦荡的追问。
这背后,是全球权力天平的微妙变化。
“西伯利亚力量-2”项目,年输气量500亿立方米,未来加上其他线路,俄罗斯对华年供气总量将突破1000亿立方米。这相当于俄罗斯此前对欧供气量的三分之二。
这不仅仅是天然气,这是地缘政治的版图重构。它将带动沿线的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将中俄蒙三国的经济利益更深地捆绑在一起。
一个以中俄为核心的欧亚大陆经济圈,正在获得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
那条穿越蒙古草原的能源动脉,如今成了新的博弈焦点。
它将成为一块试金石,测试美国是否还敢、是否还能像对待“北溪”一样,用最粗暴的方式维护自己的霸权。
而对于中俄来说,如何保护这条管道的安全,将直接决定这个新经济引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