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绝对想不到,欧洲人餐桌上根本没人要的猪耳朵、猪脚和内脏,在中国却一年能创造数十亿美元的价值。这些被欧洲视为“边角料”的产品,竟然成为了中欧贸易战的最新焦点。
2025年9月5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税率高达15.6%至62.4%。这一决定自2025年9月10日起生效,进口经营者在进口相关产品时需要向中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
此次反倾销调查始于2024年6月17日,是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代表国内猪肉产业提出申请后,商务部正式立案的。调查发现欧盟相关产品存在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且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欧盟是全球第二大猪肉生产地和最大猪肉出口方,中国则是欧盟猪肉的最大出口市场。2023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的猪肉及副产品达到133.65万吨,占中国该类进口总量的近一半。2024年,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从欧盟进口了118万吨猪肉产品。
这些进口产品中,约70%以上是猪耳、猪脚、内脏等猪副产品。这些产品在欧洲本地消费量极低,但在中国市场却备受青睐,是许多传统菜肴的重要食材。
欧盟企业利用这种饮食文化差异,将大量过剩的猪副产品以低价向中国倾销。这不仅消化了他们的过剩产能,还显著提高了整猪的价值和经济收益。原本在欧洲可能被浪费掉的边角料,在中国市场上却能换来真金白银。
这种低价倾销行为严重挤压了中国本土猪肉企业的生存空间。国产猪副产品在价格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例如进口猪蹄价格比国产产品低1000-1500元/吨。许多国内专注于猪副产品加工的小型肉类企业面临严峻生存挑战。
国内猪肉市场已经受到明显冲击。自2024年9月以来,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下滑,跌破成本线,众多中小型养殖场连续亏损超过半年。在河南、山东等养猪大省,养殖户面临着严重的经营困难。
商务部调查发现,欧盟猪肉及副产品的低价输入严重扰乱了国内价格机制,对本土猪肉生产企业造成显著冲击,尤其是中小型养殖户。2025年1-7月,中国进口猪肉及相关副产品139万吨,其中从欧盟进口69万吨,占比近50%。西班牙为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进口量33万吨,占比接近24%。
此次反倾销税率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区别。配合调查的企业享受较低税率,如西班牙里泰拉肉类公司税率为15.6%,丹麦皇冠公司为31.3%,荷兰维扬博克斯特公司为32.7%。配合调查的其他欧盟公司统一适用20.0%的税率,未配合调查的欧盟公司则面临62.4%的最高税率。
这一措施出台之际,国内生猪价格正经历持续下跌阶段。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第4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每公斤14.22元,环比下跌0.6%、同比下跌30.1%。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4.8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6%,同比下跌22.0%。
反倾销措施实施后,欧盟猪肉进口成本将显著增加。预计2025年欧盟对华猪肉出口量将减少30%-50%,这将直接影响西班牙、丹麦等国的农业经济。西班牙对华猪肉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5%,丹麦皇冠公司约15%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
欧盟猪肉产业链涉及约80万就业岗位,按照欧盟猪肉对华出口的规模,预计至少有20万个岗位可能受到影响。欧盟农业游说团体Copa-Cogeca猪肉工作组负责人安东尼奥·塔瓦雷斯表示,中方的反倾销措施将对欧盟业界造成“严重损害”。法国猪肉行业协会INAPORC理事长安妮·理查德也担忧这可能引发欧洲市场价格波动。
这些猪副产品在欧洲市场几乎没有需求,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这些产品将失去价值。欧洲农民还面临着来自美国农产品的压力,根据欧盟上个月与美国达成的贸易协议,欧盟承诺为美国海产品和农产品提供优惠市场准入。
分析人士指出,这些新市场难以在短期内弥补中国市场的损失。特别是猪副产品在欧洲市场几乎没有需求,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这些产品将失去价值。
中国商务部强调,这一决定并非出于情绪化反应,是依据事实和法律程序作出的合理判断,是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正当回应。中方一贯审慎、克制使用贸易救济措施,2025年以来仅对白兰地、共聚聚甲醛两起案件作出终裁,欧盟同期对华发起多起调查。
此次反倾销措施也是中欧贸易摩擦的缩影。欧盟当时正加强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补贴审查,并计划加征反补贴税。因此,有分析认为,中国对欧盟猪肉启动反倾销调查,可能具有一定的贸易反制意味。
在地缘政治层面,欧盟外长曾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仪式及阅兵式发表不满言论,否认中俄在二战中的贡献。欧盟还在中国台湾问题上对华屡屡挑衅,欧洲议会时不时通过一些涉台决议,这些决议完全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欧盟一边享受着和中国合作带来的巨大贸易红利,一边又想在政治上搞这些小动作,中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这次对欧盟猪肉的反倾销措施,很大程度上被解读为中国对欧盟一系列不正当行为的有力反击。
国内生猪产业正处在第6轮“猪周期”中,生产效率持续提升,但猪肉消费增长趋缓。农业农村部正在指导各地开展生猪产能综合调控,计划利用半年左右的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
全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超过70%,生猪生产前20强企业的出栏量超过30%。大型养殖企业对生猪产能调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牧原集团正在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积极调减产能。
分析师认为,反倾销措施落实后,进口成本增加将影响进口量,对国内市场的供应压力有望减少。进口与国产猪肉价差收窄,有利于需求转向国内产品。
对于依赖欧盟猪副产品的国内加工企业来说,中国的反倾销措施可能会带来短期压力。以前欧盟猪副产品价格比较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也不高。现在成本上升了,企业要么提高产品价格,要么就得想办法调整自己的供应链,增加对国内猪副产品的采购。
国内猪副产品生产企业很有可能会迎来更多的订单,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都有可能因此被推动起来。一时的压力,说不定会成为国内相关产业链发展的一个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