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 文/邱 林
破天荒的事终于发生了,AI机器人竟然当上了政府部长。人们不禁要问,人工智能真的已经进化到这般地步了吗?答案是肯定的。
9月11日,阿尔巴尼亚总理埃迪·拉马宣布新的政府内阁名单,其中包括任命一个名为“迪埃拉”(在阿尔巴尼亚语中意为“太阳”)的AI机器人担任公共采购部长。这也使得该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任命非实体的AI机器人担任政府部长的国家。
据悉,这个AI机器人在担任部长之前,还做过不少事。今年1月,它就以“虚拟公务员”身份出道,在阿尔巴尼亚政府官网和APP上打工。半年多时间,狂发3万6千多张电子证件,处理近千项线上服务,投诉率为零。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迪埃拉”通过语音指令提供帮助,并签发带电子印章的文件,有效减少了官僚主义造成的延误。
不得不说,这是一项极具魄力和实验性质的举措,其核心目的是根除特定领域的腐败,提升治理效率。这一尝试揭示了AI在政府治理中应用的潜在未来方向:辅助决策、提升透明度、执行特定标准化任务。该国试图借助AI打击腐败的初衷值得肯定,但这一举措的实际成效仍需时间检验。
专家分析认为,阿政府此举的成功高度依赖于算法的公正性、数据的透明度以及有效的监督机制。目前,监督框架和责任归属的模糊性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若这些挑战能得到妥善解决,并发挥实际效果,那么,“迪埃拉”或许能为全球政府采购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重要范例。
这几年,虽然陆续出现了机器人服务员、机器人武士之类的。但是,AI机器人涉及政治领域,并担任部长一级的官员,尚属首次。虽然阿任命AI机器人为政府部长,似乎显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分析,人们会发现,AI机器人做部长,还有其自身优势:让政界变得更加公平、公正。
首先,AI机器人没有情绪,也没有欲望。它在处理政务时,既不会夹带私人感情,也不会收受贿赂,可以有效的防止腐败行为,提高官员的清明程度。其次,AI机器人不用休息,接上电源他就能没日没夜地工作。不仅能很大程度提高政府的工作速度,还能节省财政开支。
外界显然对此普遍持有担忧的态度,因为部长的职位并非普通流水线工人可比,这其中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机器只能按照算法处理,就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而且,由AI机器人出任部长,固然可以解决官员本身的腐败问题,可是设计算法的人是否廉洁又有谁来保障和监督呢?如果涉及出的算法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人工智能就成了“工具人”,就失去了任命的意义。
AI机器人替代人类已不是天方夜谭,其发展速度将是十分惊人的。美国《福布斯》杂志今年7月份刊登的分析报告称,到2030年,AI机器人将取代全球3亿个工作岗位,全球41%的公司将裁员。生成式AI的加速将进一步促使政府大部分职能部门工作量8%实现自动化,导致自动化工作量的总比例提高至30%左右。
当然,AI机器人是“物”而不是“人”,就像AI技术是一种自然延伸,增强了人类的能力,弥补了专业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差距,但它无法真正取代人。历史上,汽车取代马车,但催生了司机、汽修、路政等新职业。同理,人型机器人会让“拧螺丝”的岗位消失,却增加了人型机器人的调度、维修和管理等岗位。
阿尔巴尼亚在AI机器人应用方面开了一个先河。不过,技术终究由人主导,即便优化了相关程序,若“迪埃拉”未履行职责,未能触及腐败滋生的深层根源,恐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它也面临着技术、伦理、监督和公众信任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还需观察其实际运行效果,以及对各种挑战的应对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