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赵国两大名将的郭开,秦王如何对他?郭开的最终结局如何?

 120     |      2025-08-19 12:57:16

秦国在战国晚期,那绝对是各国里的老大,靠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让其他诸侯国都吓得不行。不过啊,秦国不光靠打架厉害,人家在外交上也玩得转。就像秦惠文王那时候,有个叫张仪的家伙,他就说过,最高明的策略是通过外交手段来削弱对手,而不是光动武。

他虽然当上了秦国的丞相,但二十多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跑,到各国去游说,想让各国都跟秦国友好。再说到秦昭襄王那时候的丞相范雎,他刚到秦国见秦昭襄王时,就提出了一个主意,叫“跟远的国家交好,打近的国家,能占多少便宜就占多少”。他也是秦国最早提出“远交近攻”这个办法的人。

外交对一个国家真的很关键。它能让秦国在各国中更有面子,还能通过搞好国际关系,为秦国吞并其他六国打下基础,保证统一之路一帆风顺。秦王嬴政掌权后,他依靠老祖宗传下来的“远交近攻”法子,再加上大臣们的帮忙,这才定下了吞并六国的计划。

在外交布局上,秦国动手打统一六国这场大战前,就把它当作了统一大计的头等大事。国尉缭给秦王出了个主意,说:“咱们拿点钱去收买六国的权贵,搅和他们的计划,顶多花个三十万金,诸侯国就乱套了。”秦王一听,觉得这招儿不错,就照办了。这样一来,诸侯们联手对抗秦国的计划就泡汤了,秦国就可以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最终实现一统天下的目标。

秦国用钱财收买六国的大官和贵族,这招在赵国和齐国特别管用。赵王身边的红人郭开,还有齐国的宰相后胜,在秦国吞并六国的大计里,那可都是大功臣。他俩任何一个人,作用都不比几十万大军小。

特别要提的是赵国的大臣郭开,他就是咱们这次故事的主角。战国时候那四大名将里的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最能打的两位大将,可惜啊,都是被他给间接坑害的。要是这两位大将能一直在赵国带兵打仗,那秦国想要把赵国给灭了,恐怕还得再搭上好几十万的士兵性命呢。

郭开在赵国,先后给赵悼襄王和赵幽缪王两位国君当过差。早在秦昭襄王那会儿,他就被秦国收买了。说到秦国在长平之战里使的“反间计”,除了秦国的范雎丞相出的主意,郭开这赵国大臣功劳也不小。还有啊,后来廉颇想回赵国继续打仗,也是郭开在暗中使绊子,让他没能回来。

在秦王嬴政那时候,除了长平大战,秦打赵国那场仗里,郭开又给赵王迁瞎出主意,说李牧想造反。赵王一听,就设了埋伏把李牧给杀了。李牧可是赵国唯一能顶住局面的大将啊,他一没,秦国立马就把赵国给灭了。所以说,郭开在秦灭赵这事儿上,功劳可不小。

郭开到底是怎么把赵国两位大将廉颇和李牧给弄走,还给他们安上罪名杀掉的呢?秦王嬴政对这位给秦国立下大功的人又是啥态度?还有,郭开最后到底咋样了?

【秦、赵长平之战,郭开谗言使赵换将】

在秦昭襄王坐上王位后的第四十三到第四十五年,就是公元前264年到262年那会儿,他派了武安君白起和五大夫贲去连连攻打韩国。这三年里,秦国一共打下了韩国的陉城、南阳、野王等二十多座城池,这样一来,太行山那条路就被堵死了,韩国上党郡到他们都城阳翟的路也给切断了。

四十三年那会儿,白起这位武安君带兵去打韩国,一口气攻下了九座城池,还杀了五万人。到了四十四年,他又去攻打韩国的南阳,并且成功占领了。四十五年,五大夫贲也出手了,他攻打韩国,夺下了十座城。同时呢,白起还出兵去打了韩国的野王城。野王城一看抵挡不住,就投降了秦国,这样一来,上党跟韩国的联系就被切断了。这些都是《史记》里记载的。

韩桓惠王瞧着秦军那股子猛攻的势头,一点都没想收手的意思,为了不再让战火蔓延,他一咬牙,把联系不上的上党郡连同下面的十七座城池,一股脑儿地送给了秦国。他还让冯亭去接替那个死活不降秦的原郡守,去和秦国办交接。可冯亭一到任,心里也不乐意这么干,干脆带着上党的老百姓,把整个郡献给了赵国,想着跟赵国联手对抗秦国,好保住韩国。

赵孝成王高兴坏了,爽快地收下了冯亭送上的上党郡。赵国这么做,秦国肯定不爽。秦昭襄王一听说这事儿,立马就让左庶长王龁带着军队继续打韩国,还直逼赵国新收的上党郡,一下子就占了这块地儿。秦国一看有机可乘,立马对赵国动手。赵孝成王赶紧让廉颇当大将军,带着二十万大军在长平跟秦军干上了,这一打,就是历史上那个有名的“长平之战”。

秦国的大将王龁虽然好几次冲破了赵军的防线,得到了一些战斗的胜利,还干掉了赵军一个叫茄的副将,但自从廉颇采用了死守的打法后,秦军就没那么容易得手了,后来甚至都打不上大仗了。王龁一看,这仗打得太慢了,没办法,只好派人回去跟秦昭襄王汇报。秦王一听,立马就叫来了应侯范雎,一起商量对策。

范雎跟秦昭襄王讲:“廉颇当大将军好多年了,这人老练稳重。他心里明白咱们秦军厉害,所以不敢随便跟咱们硬碰硬。他就是想着咱们远道而来,肯定不能长时间打,打算耗着咱们,等咱们累了再偷袭。要是廉颇带兵,咱们最好别进赵国!要是想让廉颇下台,咱得使个离间计,拿很多钱去邯郸收买赵王身边的人,让他们到处传假话。”

昭王听了应侯的计策,暗中挑拨离间赵国,让赵国信以为真。结果,赵国就让马服君的儿子接替了廉颇的将军之位。随后,在长平一战中,秦国大败赵国。这事记载在《史记》里。

秦昭襄王一听,觉得范雎的主意不错,就照做了。没过多久,赵国的都城邯郸就传开了这样的话:“廉颇这家伙,年纪大了不中用了,打仗老输,害得咱们赵军死了好几万人。照秦军这攻势,估摸着没几天他就得投降。秦国其实就忌惮一个人,那就是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听说赵括比他爹还勇猛,根本挡不住。”

赵孝成王听到那些传言后,一开始心里也是犯嘀咕,但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派了个使者去长平前线看了看。结果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廉颇跟秦军打了好几仗,都输了。赵孝成王就让廉颇去打反击,可廉颇还是死守着不出兵。这下赵孝成王就开始琢磨,廉颇是不是怕了,再加上旁边有人不停地说风凉话,挑拨离间,他慢慢就信了。最后,他把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叫来,想问问他的看法。

赵括信心满满地对赵孝成王说:“要是秦国派武安君来当将领,我可能还得费点心思琢磨琢磨。但像王龁这种新来的将领,根本不值一提!要是碰上我,保证打得他落花流水,毫无招架之力!”

赵孝成王一听赵括说得那么轻松简单,心里头那个高兴啊,立马就决定让赵括当大将军,还赏了他好多黄金和其他好东西。接着,他又给赵括调了二十万精兵,让他带着去长平打仗。另一边,秦军那边偷偷让武安君上了场。白起这家伙狡猾得很,假装打了败仗,骗赵括带着大军往里冲。然后,他用两路奇兵把赵军给包围了,还断了他们的粮草。结果,四十多万赵军最后几乎全被杀了,真是惨啊。

长平之战的悲惨消息传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后,整个赵国都炸了锅,大家都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这场大战让赵国的实力大打折扣,伤得不轻。在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赵国都没法再跟秦国单独较量了。反观秦国,他们瞅准了这个机会,一步步地侵蚀赵国,根本不给赵国喘息的机会,最后硬是把赵国给吞并了。

赵王身边的红人郭开,在长平之战那会儿,他到底干啥了呢?

史料里头没明确说秦国在长平之战时到底贿赂了谁搞反间计,但说白了,关键就两点:要么这人贪财,能被秦国收买;要么他跟廉颇有仇。那郭开呢,他占没占这两点里的哪怕一点?

廉颇的仇人郭开给了使者很多钱,让他说廉颇的坏话。秦国也给赵王身边的红人郭开送了不少金子,让他当内奸,散布谣言说李牧想造反。这事记载在《史记》里。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长平之战后,郭开跟廉颇那可真是结下大梁子了,仇恨还不小。他为了搞垮廉颇,花了大价钱让使者跑到赵王那儿说廉颇的坏话,就是不想让廉颇再得到赵王的信任。还有啊,在秦国攻打赵国的最后关头,郭开又收了秦国的一大笔钱,帮着秦国使坏,散布谣言说李牧想造反。

从这可以看出,郭开这家伙真是两不误,既爱钱,能被秦国收买,又跟廉颇不对付。所以在长平之战那会儿,郭开肯定是秦国在赵国搞贿赂、玩离间计的重要大臣,说不定还是领头干这事儿的人呢。

可能郭开和廉颇之间的梁子,是从长平之战那会儿开始的,郭开帮秦国使坏,在赵国说了廉颇不少坏话。所以郭开不想让廉颇再得到赵王的信任,免得自己受到牵连。

应侯和白起武安君之间有矛盾,后来应侯进谗言,害死了白起。这事记录在《史记》里。

在长平大战结束后,秦国的相国范雎被赵国的使臣说服,收了他们的好处,然后给秦王提议说,不如先撤军,让士兵们休息休息,别再打了。这事儿呢,跟那个主张一下子就把赵国灭掉的武安君白起,意见就不合了,俩人之间就有了矛盾。后来,范雎还在秦王面前说了白起的坏话,结果,这位赫赫有名的白起将军,最后就被秦昭襄王给赐剑逼得自杀了。

长平之战打完以后,赵孝成王可能觉得自己之前看错人了,所以又把廉颇给请了出来。没几年,廉颇就当上了赵军的大头头,带着队伍跟燕国干了一仗,这仗叫“鄗代之战”。在鄗城和代地,廉颇把燕军打得落花流水,接着他又一口气追到燕国的都城蓟城,把燕国围了个水泄不通,最后燕国没办法,只能割地求和。因为这场大战的功劳,廉颇还被提拔为临时相国,得了个“信平君”的称号。

孝成王把尉文这块地方封给相国廉颇,给了他个信平君的称号。后来悼襄王当了王,就让乐乘去顶替廉颇的位置。廉颇一看这形势,直接跑到了魏国的大梁去了。这事记载在《史记》里。

然而,好运不长,赵孝成王一走,他儿子赵王偃一上台,就把廉颇的代理相国和将军头衔给摘了,让武襄君乐乘来接手军队。廉颇一看,乐乘这个燕国投降过来的将领要顶替自己,心里窝火,觉得自己被排挤了,一气之下带着自己的亲兵就去打了乐乘。这一闹,廉颇在赵国是没法待了,只好跑到魏国都城大梁,去给魏王打工了。

这肯定是郭开搞的鬼,他们俩有仇嘛。廉颇是赵国打仗厉害的大将,要不是有啥特别的事儿,赵王偃没道理不用廉颇,反而用一个从燕国投降过来的乐乘。我猜啊,就是有人给新王说了廉颇的坏话,这人肯定就是跟廉颇有仇的郭开。

说到郭开会不会又收了秦国的钱办事,这还真有可能。毕竟赵国那些能打胜仗的将军,肯定会拖慢秦国一统天下的脚步。那时候,嬴政刚当上秦王没多久,吕不韦也当上了大秦的相国,他俩都跟赵国有梁子。所以,他们要是再使个反间计,把名将廉颇给除掉,好为日后打赵国铺路,这也说得过去。

赵国那边新王上位,时机挺不错的。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后,对廉颇那是相当器重,廉颇也争气,立下了大功。所以说,在赵孝成王当政那会儿,想要动廉颇,那简直是难上加难。

廉颇离开赵国跑到魏国后,好一阵子都没能得到魏王的看重和委以重任。他心里琢磨着,要不还是回赵国混吧,毕竟那边机会可能多点。正巧那时候,秦军老来骚扰赵国,赵王心里也琢磨着,要不把廉颇再请回来算了。这俩人算是想到一块去了,可偏偏中间横了个郭开。这家伙,之前就干过收买赵王使者,在人家面前嚼廉颇舌根的事儿,这回又故技重施,把廉颇回赵国的路给堵死了。

廉颇老将军虽说上了年纪,但吃饭还挺利索。不过,有次他跟我坐着聊天,没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次厕所。《史记》里也有记载这事儿。

廉颇想在赵王的使者面前显示自己身体还硬朗,能继续打仗。但跑去魏都大梁看望他的使者,早被郭开用大钱收买了,哪会帮他说话呢!等回到赵王那里报告时,使者就说:“廉颇将军年纪是大了点,但吃得下饭,也能披上盔甲骑马。不过跟我见面那会儿,他一会儿就跑去厕所三次。”

赵王听完之后,觉得廉颇年纪大了,没啥大用了,就没打算再把他召回赵国。后来楚王偷偷派人把廉颇接到了楚国,让他当上了将军。不过,廉颇在楚国的都城寿春过得并不开心,最后郁闷地死了。到他快咽气的时候,心里还惦记着要回到赵国呢,可惜这个愿望没能实现。

【秦灭赵国之战,郭开进谗言诬杀赵国名将李牧】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结束后,秦昭襄王也老了,没过几年就去世了。接着,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两位秦王又都匆匆上任又匆匆离场,一眨眼,就轮到了秦王嬴政的时代。嬴政一亲政,就开始琢磨怎么统一六国。他忙活了一年多,终于动手了,第一个目标就是他早年吃过亏的赵国。

这时候,赵国虽然失去了大将廉颇,但又迎来了另一位猛将李牧。跟稳重老练的廉颇比起来,李牧更加能打。不管是进攻还是防守,他都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不仅带着军队挡住了想灭掉赵国的秦军,还让秦国吃了大亏,损失惨重。就像宜安之战(也叫肥之战)和番吾之战那样,都是很好的证明。

赵王就让李牧当了大将军,让他在宜安跟秦军干了一仗,结果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后来秦军又去攻打番吾,李牧又出手,再次把秦军给打败了。这事儿记录在《史记》里头。

李牧在两场大战里,分别在宜安和番吾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硬是把秦国两次大规模的进攻给顶了回去。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2年这四年里,秦国三次大规模攻打赵国,但都没能成功。因为立下大功,李牧被封了个和白起一样的头衔,就是“武安君”。这个称号是专门给那些靠武功平定天下、用威信安定国家的人的,从这也能看出李牧的军事本事和战功有多牛。

但说起廉颇之后的另一位大将李牧,对赵国那真是福音,他是撑起赵国危局的又一关键人物。可对秦国来说,那就是倒霉事了,因为有李牧守着的赵国,连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秦将王翦也难以快速打败。所以,秦国在公元前229年再次大举攻打赵国时,又使出了离间计的老招数,而这次帮秦国实施这个计谋的,还是赵王的宠信大臣郭开。

前面也说了,秦国给郭开送了好多金银财宝,让他到赵王迁那儿说李牧的坏话,说李牧想和秦军勾结,背叛赵国。赵王迁比他爷爷赵孝成王还要糊涂,连查都不查一下,就直接派人去前线把李牧的兵权给夺了。但李牧不像廉颇那样听话,他为了赵国和赵国的老百姓,还是带着军队跟秦国干到底。

李牧不肯听从命令,赵国就暗中派人把李牧抓住,然后杀了他。这事记载在《史记》里。

不过赵王迁压根没瞧出李牧对国家和百姓的忠心,只觉得李牧不服从他的命令,更加咬定李牧要造反。所以,他偷偷派人埋伏,把这位英勇无畏的忠臣给杀了。李牧一死,加上赵国最近又遭了大饥荒,秦国的王翦大将只用了三个月,就带兵打下了赵国的都城邯郸。之后,秦国把邯郸这块地方设成了邯郸郡。

战国那时候的四大名将里,赵国的廉颇憋屈地死了,李牧也被冤枉杀了,这俩人的倒霉事儿,说到底都跟一个叫郭开的赵国大臣有关。赵国没了之后,大家就好奇了,秦王嬴政对这位帮了秦国大忙的郭开,到底是怎么个态度呢?

【秦王嬴政是如何有功与秦的郭开的?】

郭开这家伙,在赵国那边肯定是个卖国求荣的坏蛋,但到了秦国这边,他倒是成了大功一件的英雄。秦王看着他的功劳,也没法给他定罪,再说了,也没那个必要去惩罚他。

对秦王嬴政来说,杀郭开易如反掌。但眼下还有燕、魏、楚、齐四个国家没被灭掉。为了让其他诸侯国的君臣看看,减少他们手下人的阻挠,免得秦军再多流血牺牲,就像后来帮秦国大忙的齐国相国后胜那样。所以秦王不能杀郭开,反而得大大奖赏他,给郭开封个秦国上卿的大官,那也是应得的。

以前,齐国人茅焦劝秦王把亲妈赵姬太后接回来,好好尽孝,结果秦王一高兴,就封了他个上卿。这么做也是为了给秦王挣个好名声,好让全天下的人都服他,减少六国老百姓的反抗声。所以说,秦王封对秦国大功一件的郭开为上卿,那也是很自然的事儿。

秦王给郭开大大的奖赏,说白了就是给诸侯国的君臣们看。这样一搞,各国的老百姓心里头就没那么抗拒了,秦国就能少花点力气,把祖宗好几代人和成千上万秦人忙活了一百年都没搞定的统一大业给办成。只有当整个天下合成一块,不再四分五裂,老百姓才能真正摆脱战乱带来的那些倒霉事儿和苦日子。

跟这事儿比起来,郭开留下来那点事儿根本就不算啥!

【结语:】

但郭开最后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毕竟在燕赵这片土地上,历来就不缺那些性情豪迈、心怀正义的人。这些英勇无畏的家伙,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陷害廉颇、李牧这两位忠心耿耿的大将的卖国贼郭开,还好好活在世上呢!

期待更多过往故事,下一期绝对值得一看。

大家动动手指,点个赞、留个言、点个呗,真心感谢每位朋友的支持!

图片都是从网上找的,如果侵权了就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