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科技 I 渝码科技
“零公里二手车”刚被写进监管词典不到半年,新轮整顿就骤然加码。
近日,商务部、七部委联署的《规范新车流通秩序专项治理方案(征求意见稿)》正在业内流转,核心只有一句话:上牌即转售的“零公里”模式,将被全面纳入异常交易实时监测,并实施追溯问责。
消息一出,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连夜开会删数据,有人悄悄把展车重新贴回“新车”标签。
这一轮,到底谁会最先坐不住?
01 最先慌的,是“销量注水”的主机厂
过去,把库存车批量上牌、左手倒右手,是某些车企冲销量、保排名的公开秘密。
新车秒变“二手”,既能在榜单上“保十争八”,又能在资本市场讲出“爆款”故事。
如今监管要求“登记-过户-出口”全链路留痕,并同步抄报税务、统计、证监等部门,销量“水分”将第一次被挤到阳光底下。
对仍处在亏损边缘、亟需融资续命的新势力来说,数据失真的遮羞布一旦被撤掉,估值跳水、债股双杀只是时间问题。
02 最肉疼的,是高价拿车的授权经销商
一边是厂家硬压的月度提车量,一边是市场上突然冒出的零公里车-价格比他们进车价还要低两三万。
原本指望靠区域独家授权吃差价,现在却被“平行二手车”打了措手不及;更惨的是,他们手里的库存融资是按原价做的,一旦终端价格体系被击穿,最先爆仓的就是这批重资产投资人。
03 最纠结的,是地方“默许出口”的贸易港
广州、成都、天津等地曾把“零公里二手车”视为出海创汇的灰色通道:车不离港、证已出境,既做大了贸易数字,又帮主机厂回笼了资金。
新规要求出口车辆必须完成至少三个月真实使用或5000公里行驶记录,且需接入交通部车联网平台核验。
这意味着过去“七天出关”的快钱模式难以为继,一批靠“出口指标”吃饭的中小贸易商面临无货可收的窘境。
04 最坐不住的,是已经“上车”的消费者
不少车主以为自己捡到“新车打八折”的便宜,却在保养时被告知首任车主权益失效,OTA升级、终身质保统统作废。
更有甚者,车辆第一次过户记录已在二手车平台留下“前科”,未来出手至少再贬值一成。
随着整顿落地,金融机构同步收紧“零公里二手车”按揭尾款,前期贪图低价的买家一夜之间从“薅羊毛”到“接盘侠”。
05 最该松口气的,却是整个行业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曾直言:“零公里二手车是数据造假和恶性竞争的温床”。
当销量不再靠上牌把戏,而是靠真实交付;当库存不再靠出口腾挪,而是靠减产止血;当价格不再靠内部循环,而是靠市场出清。
中国汽车产业或许才能结束“越卖越亏”的内卷,真正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正循环。
总而言之,每一次行业乱象的整顿,都是一次利益格局的再平衡。零公里二手车的灰色红利期正在关闭,最先坐不住的,恰恰是那些把泡沫当筹码的玩家。
当潮水退去,裸泳者无处藏身;而坚持长期主义的品牌、经销商和消费者,终将在一个更透明、更健康的秩序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