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还没开打,气氛就已经绷到极限。
国足对日本,东亚杯,生死局似的感觉,但其实哪有那么多生死,更多的是一种穷途末路的隐忍。
现场主看台上稀稀拉拉,电视机前的中国球迷倒是真不少,大伙都明白一件事——这仗,咱是奔着“别输太多”去的。
讲句大实话,球迷心态早被现实磨平,别提什么逆袭了,谁也不指望奇迹,能拿分就算阿弥陀佛。
久尔杰维奇的变阵,5后卫,呵,这不是“摆大巴”,但也离那不远。
开场一看站位,汪世钦、朱辰杰、蒋圣龙三中卫,个子倒是绝对高,防空没毛病。
两边边翼卫,按说进可攻退可守,可这场球,边路往前冲的机会真是屈指可数。
日本二队?
别笑,J联赛的精英,搁亚洲绝对够硬核。
光看人家上一场6-1摆平香港队,脚下传切那叫一个顺畅。
国足这堆后防天团,压根没喘息空间。
球一到脚下,全身都紧张,哪怕解围都显得手忙脚乱。
中场,双后腰——徐新、黄政宇。
理论上是加厚屏障,但这组合没太多想象空间。
徐新时好时坏,黄政宇更是那种“有点硬度”的类型,能扛能跑,可一遇日本队那种小快灵的地面推进,脚下慢半拍就得被打出空挡。
数据大家都能查,问题是比赛里,情绪和心理才是杀手。
你看得出来,全队都绷着神经,怕漏人,怕被打身后。
日本队倒是从容得很,不疾不徐,左一脚右一脚地倒,专挑空当儿钻。
反击呢?
真靠韦世豪和张玉宁扛着。
韦世豪有点“疯狗”的劲头,有时真能冲出点火花。
但日本后卫一旦回追包夹,韦世豪就容易“脑子一热”,要么强突要么吃牌。
张玉宁,这家伙支点能力有,但全场高强度对抗下来,体能看着都让人捏把汗。
如果张玉宁被人重点照顾了,谁能站出来?
说实话,有点盼头的,还是看边翼卫能不能前插给点支援,但全场大部分时间,大家都像缩在壳里的乌龟。
场面上看,国足是全员死守,能不能反击,得看老天爷赏不赏脸。
日本队那种传控,注定了你只要漏一次,可能就得丢球。
结果怎么样,其实大伙心里都有点数。
比的就是谁先顶不住,谁先犯错。
久尔杰维奇赛后估计也会说“队员们很努力”,“年轻人在成长”。
可中国球迷想听的不是这些。
说历史,国足上回赢日本还是1998年,20多年过去,今天的对手都是后浪推前浪。
国足和日本队的较量,已经不再是技术层面那么简单。
心理那道坎,怎么也迈不过去。
你翻近十年交锋数据,别说赢,平局都成了奢侈。
那些年国足还能和日本打个3-3,那激情、那拼劲,搁现在,真是有点稀缺物种的感觉。
再看看阿曼队伊万科维奇怎么赢过日本?
那是人家战术贯彻到底,球员执行力到位,咱这批人光靠赛前喊口号,真想学也学不来。
环境、能力、心气、全都不一个量级。
媒体和球迷心态转变得太快也太惨。
原来是恐韩,现在都流行“恐日症”,再到今天,直接演变成“少输当赢”。
这种情绪是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实在没办法的清醒。
说难听点,谁还真敢喊“必胜”?
都知道,差距是摆在这的。
变阵防守,是现实认清了差距,也是一种无奈的妥协。
5后卫说白了,是遮羞布。
但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习惯。
对年轻球员伤不是一丁半点,他们踢着踢着,主动进攻、控球的胆量被磨没了。
中国足球的路到底怎么走,这场球就是一个缩影。
这场中国对日本,说到底,不是战术谁更高明的问题。
是中国足球这二十年走到现在,积习难改、步步退让的一面镜子。
球迷们看着,骂着,也习惯了这种平庸,偶尔有点小亮点就当过年。
今晚这场,不求赢球,能挡住“又是耻辱比分”就拍手叫好。
现实吗?
非常现实。
你我都明白,能从场面、数据、信心里抓点啥,已经很不容易。
至于未来,谁心里没点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