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新王牌?长城基金调研威迈斯三大意外发现

 61     |      2025-11-22 21:11:59

长城基金调研新方向创新驱动行业变局

说到新能源,其实大家早就不陌生了,尤其是车载电源、充电机这些新技术,不过最近有个细节挺有意思,长城基金刚刚调研了一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的策略,怎么看都值得好好聊聊。

为什么这么说呢?不少机构喜欢扎堆热门赛道,特别是新能源,车企们技术升级很快,相关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要想杀出重围,企业光靠销量和客户还不够,必须靠创新和业务布局取胜,调研纪要里有两个点让我印象很深。

第一就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这个节奏不常见,比如苹果手机一般是一边卖上一代产品,一边测试新品,但这家公司更激进,三条产品线并跑,生产升级不断,新技术储备很顶,这也是他们新一代产品收入占比拉高的重要原因,技术换代快了,客户留存就稳了。

再看市场份额,中国乘用车车载充电机市场,公司拥有约16%份额,第三方市场出货量占比高达24%,这可不是水分数据,因为连续五年第一,所以很说明问题,特别是在新能源赛道全面爆发的时候,能持续做到市场头部,其实靠的不只是老客户,更是不断扩张的渠道和技术壁垒。

还是说创新,2025年前三季度,他们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10%,金额大约3亿多,占营收高达6.72%,这个数字很关键,全球零部件巨头博世,2023年研发费用率也在6%上下,这家公司已经追平世界一线标准,研发费用率还能预计全年稳定且逐步下降,说明他们的研发效率在提升,投入和产出比更高了。

公司客户里不只有国外车企,比如Stellantis这种全球巨头,还有理想、长安、吉利这些国内明星品牌,客户群结构分散,而且稳定,这是很多企业求都求不来的格局,尤其在全球竞争时,一旦拥有跨国大客户,不管经济风向怎么变,订单压力明显小一点。

说到海外布局,其实他们已经开始本地化加速,比如和海外新客户合作,这很重要,因为出口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真正的壁垒,不仅是国内优势,还是快速响应海外市场需求的能力,看看国内电动车品牌出海,往往能带动整个供应链一块扩张,公司在海外做足准备,才是筑长远护城河。

再举个更有趣的例子,公司还在低空经济领域给小鹏汇天供应车载电源,低空经济是什么?其实是像飞行汽车、无人机这些新兴领域,用真实场景快速扩展产品线,这不是简单的产能扩充,而是直接进入新市场,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低空经济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谁提前布局,谁就有可能做下一个行业领跑者。

回到长城基金本身,这家机构自2001年成立,截至现在公募资产管理规模超3500亿,在业内排名不错,旗下公募基金249只,基金经理39人,看起来团队不大,项目却很分散,旗下表现最好的产品一年增长了超80%,这说明他们选股能力和赛道把控确实有底气,投资眼光不输那些头部公募,他们最新的债券型产品也已经开启募集,能覆盖多类型客户需求。

最有意思的地方还不在这里,我觉得,长城基金这次调研,能看出机构对于产业创新、全球市场扩张,还有赛道变局的深层逻辑,新能源市场看起来很热,但技术周期、客户格局、区域策略,都在悄悄重塑竞争门槛,有人还在拼价格卷销量,有人已经提前卡位未来技术,谁最后成为真正的行业“领头羊”,还真说不好。

参考其它行业经验,比如半导体、光伏这些赛道,头部公司其实也是靠持续研发和全球化布局,守住核心市场,比如台积电每年投入研发超30亿美元,才敢说制程领先,行业龙头其实不只拼一时业绩,往往要靠长线创新和战略定力,实现业务突破,这也给整个新能源零部件行业提了一个醒只有长期投入,才有可能抓住下一波红利。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其实最大的启发是,选企业不要只看一时业绩,更重要的是看未来布局,比如研发投入、客户结构、市场扩张速度,尤其是能否顺应技术变革的趋势,比如新能源汽车之后,会不会有新一波低空经济或者智能化浪潮,这些才是真正能带来长期增长的关键。

这次调研不只是对公司业绩做了分析,更是在提醒大家,整个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甚至整个新技术行业,都在经历深度变革,谁能够提前布局,谁就有机会领跑,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客户稳定性,其实都成了企业竞争的新底牌。

问题来了,在技术更新这么快、市场扩张越来越难的时候,行业玩家到底应该如何拿捏平衡?企业要如何在保持高研发投入、稳定客户群和加速全球化三者之间找到最佳路径?投资者是否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出海的新型企业?未来哪一类公司,会成为真正的新周期赢家?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