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每次路过魏国旧都大梁,都要做一件特别的事以太牢之礼祭拜一座古墓。
太牢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礼仪,要用牛、羊、猪三牲齐备,寻常诸侯都未必能享此待遇。
而这座墓的主人,不是帮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也不是前朝的帝王,只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公子魏无忌,后世更习惯称他为信陵君。
能让开国皇帝如此郑重对待,这个人身上一定藏着些不一样的东西。
能让开国皇帝如此上心的,不是战功赫赫的将领,也不是治国安邦的大臣,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公子魏无忌,后世更愿意称他为信陵君。
提起战国,很多人会想到“战国四公子”,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个人在当时都颇具声望,身边都聚集了数千门客,但要是论起后人的评价,信陵君显然是其中的佼佼者。
司马迁写《史记》时,为这四位公子都立了传,可唯独给信陵君的《魏公子列传》写了七千多字,比孟尝君的五千字还多,其余两位的篇幅就更短了。
太史公的笔墨从来不会随便分配,他愿意给信陵君这么多篇幅,绝不是因为信陵君的出身,而是因为这个人身上,有其他公子没有的“温度”不是装出来的礼贤下士,是真的把门客当人看。
别的公子养士,多少带点“装点门面”的意思,可信陵君不一样,不管门客出身多低微,只要有一技之长,他都愿意接纳,不仅管吃管住,还常找门客聊天,了解他们的难处。
这种真诚,让三千门客都愿意为他效死力,这大概就是他和其他公子最本质的区别。
不过,信陵君真正被人记住,不是因为他的门客多,是因为一场几乎改变战国格局的行动窃符救赵。
这件事的起因,要从长平之战说起。
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打了一场大仗,赵国四十万降卒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力大损。
两年后,秦军卷土重来,直接把赵国都城邯郸围了起来。
赵国危在旦夕,赵国的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他的夫人也就是信陵君的姐姐,连续写了三封血书给信陵君,求他出兵救赵。
信陵君知道,赵国要是被秦国灭了,接下来就该轮到魏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他比谁都清楚。
他一次次去劝魏王出兵,可魏王怕得罪秦国,始终按兵不动。
本来想,作为魏国公子,他大可以不管赵国的死活,安安稳稳当自己的贵族,但后来发现,他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不忍”不忍心看姐姐在邯郸受苦,更不忍心看赵国百姓被秦军屠戮,这份不忍,让他赌上了自己的一切。
他先是带着一百多辆马车,准备亲自去邯郸和秦军拼命,这种“以卵击石”的做法,被他的门客侯嬴拦了下来。
侯嬴给了他一个主意:让魏王的宠妃如姬帮忙,把调兵的兵符偷出来。
如姬的父亲早年被人杀害,是信陵君帮她报了仇,这份恩情让如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趁着魏王熟睡,如姬顺利把兵符偷了出来,交给了信陵君。
可拿到兵符还不算完,魏国的大将晋鄙是个谨慎的人,他要是怀疑兵符的真假,不肯交权,事情还是办不成。
侯嬴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推荐了自己的朋友朱亥,让朱亥跟着信陵君一起去。
果然,信陵君到了晋鄙的军营,拿出兵符后,晋鄙果然起了疑心,不肯交出兵权。
就在这时,朱亥从袖子里掏出一个四十斤重的铁椎,一下子就把晋鄙打死了。
信陵君拿着兵符,顺利接管了十万魏军。
他没有立刻出兵,而是先下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回去;独生子的,回家赡养父母。”这么一来,士兵们都很感激他,打仗的士气也高了不少。
随后,他带着精选的八万精兵,直奔邯郸,和赵国的军队内外夹击,秦军很快就败下阵来,邯郸之围也就解了。
很显然,这场仗能打赢,不光是靠兵符和武力,更靠信陵君的智慧和仁心他知道士兵的难处,也懂得怎么凝聚人心,这才是真正的统帅该有的样子。
救了赵国之后,信陵君知道魏王肯定会怪罪他,就留在了赵国,这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里,他没闲着,一边和赵国的贤士交往,一边暗中联络燕国、楚国、韩国、齐国的诸侯,想着有朝一日能联合各国,一起对抗秦国。
公元前247年,秦国果然又出手了,秦将蒙骜带着军队攻打魏国,一下子就占领了魏国三十七座城池,魏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魏王没办法,只能派人去赵国请信陵君回国。
信陵君一回到魏国,魏王就拜他为上将军,让他统领全国的军队。
他一上任,就写了一封信给其他四国的诸侯,邀请他们一起出兵抗秦。
让人没想到的是,四国诸侯一听说信陵君当了上将军,都立刻派兵响应,很快就组成了一支三十万人的五国联军。
这支联军里,有燕国的骑兵,有楚国的谋士,有韩国的弓箭手,还有齐国的士兵,大家之所以愿意听信陵君的指挥,不是因为魏国多强,是因为他们信他信他不会藏私,信他打赢了不会独吞功劳,这种信任在战国乱世里,比兵符还管用。
信陵君没有辜负大家的信任,他亲自率领精锐骑兵,连夜偷袭秦军的粮道,断了秦军的补给。
秦军没了粮食,军心大乱,蒙骜只能带着军队撤退,一直退到了函谷关里,再也不敢出来。
这一战,让信陵君的名声传遍了天下,太史公在《史记》里用“威震天下”四个字来形容他,这在整部《史记》里都不算常见。
战国时期各国也搞过好几次“合纵抗秦”,可大多因为各国互相猜忌,最后都失败了。
唯独信陵君牵头的这次,成功了。
这不是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有多出众,而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他让各国诸侯相信,联合抗秦不是为了魏国,是为了大家共同的生存。
这种“不谋私利”的格局,在当时的贵族里,确实少见。
可名气太大,有时候也不是好事。
信陵君的战功,让魏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总觉得信陵君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秦国看准了这一点,就派人到魏国散布谣言,说“诸侯们只知道有魏公子,不知道有魏王”。
魏王本来就对信陵君心存忌惮,听到这些谣言后,更是坐不住了,连夜就派人去收回了信陵君的兵权。
信陵君知道,魏王这是不信任他了,他没有反抗,也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交出了兵符,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信陵。
从那以后,他就不再上朝,每天只是和门客们喝酒,和美人作乐,看起来活得很潇洒,可谁都知道,他是在用这种方式掩饰自己的失望。
无奈之下,他只能用喝酒享乐来掩饰自己的失望,其实谁都知道,他不是醉于酒,是醉于自己的理想没处放。
公元前243年,年仅三十八岁的信陵君,就在这种“醇酒妇人”的生活里去世了。
他一死,魏国的三千门客就散了,魏国再也没有能和秦国抗衡的人。
十八年后,秦国军队攻破魏国都城,魏国灭亡。
这不是信陵君的结局,是魏国的结局没了他,魏国就像没了顶梁柱,被秦国灭掉,一点都不意外。
信陵君死后,葬在了大梁东边。
相传他的墓上长出的草,都像剑的形状,风吹过的时候,草叶发出的声音,就像千军万马在奔腾。
唐代大诗人李白路过他的墓时,写下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诗句,后来大家才知道,《侠客行》里那个侠义无双的侠客,原型就是信陵君。
除了李白,汤显祖写《紫钗记》时,里面的黄衫客,也是以信陵君为原型;就连青楼里的女子,都把他当成“保护神”,科举士子用“信陵”做自己字号的,更是不计其数。
搞不清为什么两千多年了,还有人记着他,后来想通了,他身上的那些东西仁厚、担当、不耍心眼,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稀缺的。
男人把他当“白月光”,是因为想活成他那样有权有势却不骄纵,有能力却不霸道;女人把他当“朱砂痣”,是因为少见这么温柔的强者在乱世里,还能为一只斑鸠的生死上心,还能把士兵的冷暖放在眼里,这份温柔,比战场上的胜利更打动人。
现在再提起信陵君,很多人会说他是“战国男神”,可我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的“颜值”,也不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就算生在乱世,就算身处高位,也能守住自己的本心。
他不用权谋算计人,不用地位欺压人,只用真诚和仁心,就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在现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信陵君这样的人提醒我们,强大不一定要变得冷漠,成功不一定要放弃温柔。
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月亮,照过战国的乱世,也照进现在的人心;又像一点鲜红的朱砂,印在历史的书页上,也印在每个向往“好好做人”的人心里。
毫无疑问,信陵君从来都不是一个只活在历史里的“古人”,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告诉我们,人可以这样高贵,也可以这样温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