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发声后风向明了,2026养老金大概率双增长,谁涨得多何时到手引热议

 85     |      2025-11-22 06:19:14

人社部10月29日发布会后,多项数据与政策导向叠加,业内普遍判断2026年基本养老金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有望“双增长”,但正式文件尚未下发

先把底层逻辑摆清楚:需求在涨、政策在推、钱袋子有底气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3.1亿,占总人口22%,“如何安享晚年”不是抽象议题,是眼前的刚需

更关键的是,“十五五”规划建议把“社会保障制度更优化更可持续、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写进了目标里,这等于给未来几年的养老金调整定下方向盘

说白了,方向不变,节奏要看条件成熟与否

再看最新“底数”

截至9月底,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员达10.74亿人、2.48亿人、3.04亿人,参保面越铺越广,钱从哪里来这件事更稳了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达5.8万亿元,较去年增长8.2%,加上已划转的2.6万亿元国有资本,资金面并不虚

换句话说,水库在蓄水,水位上得去,调水才敢更大方

很多人关心一个“凭什么”

凭的是连年调整形成的制度惯性与治理能力

2005年至今,我国基本养老金已连续调整21年,覆盖面从城市到城乡统筹,不断完善

2025年,人社部与财政部明确自1月1日起调整待遇,约1.5亿退休人员受益

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的办法,缴费年限长、高龄、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及企业退休军转干部等群体涨得更明显

我在社区电梯里听到邻居笑着说“补发到账了”,那一瞬间,制度的温度是能被摸到的

那2026年的看点是什么?

有业内人士提到,“双增长”主要指基本养老金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均有望上调

一边是第一支柱继续稳稳托底,一边是基础养老金“抬底线”,两头并进,老百姓感受更直观

支撑点并不只有基金结余,第二、第三支柱也在加速“补课”:截至2024年底,全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突破7000万,个人养老金产品达1210款;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16.82万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3290.81万人在缴

当多支柱一起发力,第一支柱的压力就能被分担,整体待遇水平更有上扬空间

真要落到“涨多少、谁涨得多、什么时候到手”这三件事,还是要回到规律

从过往经验看,“定额+挂钩+倾斜”仍是大概率选项,既体现公平,又兼顾多缴多得、长缴多得

也就是说,缴费年限长的人,养老金里“挂钩”的那部分会更有弹性;

高龄人群、艰苦地区和特殊群体,倾斜力度通常更温暖

至于时间点,若延续以往做法,正式文件多在年中前后公布,执行时间自当年1月1日起并按规定补发

当然,这些都以中央文件为准,别急着自我“剧透”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能不能追上职工养老金,这几年讨论很热,但也最需要耐心

两套制度定位不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强调缴费与待遇挂钩,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更像兜底线的“地基”

2025年,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经上调20元,多位知情者反映至少有13个省市在此基础上加码本地标准

这说明什么?

不是“拉平”,而是“抬底”,让最低那一段更扎实,避免“断层式”的落差感

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持续抬升的过程,而非一次性的速度竞赛

说回钱从哪里来,除了第一支柱,第二、第三支柱也该多说一句

多一根“腿”,走路才更稳

江苏在推广企业年金上挺有代表性,自2024年以来,政策宣讲、流程简化、民营企业积极性被带动起来

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某制造企业的会议室里,桌上摊着“年金计划说明书”,人力同事反复强调“这是你退休后的第二份收入”,有员工追问“能不能随时提”,工作人员笑着回应“是长期账户,税收递延,取用有规则,就是为了让你老了更有底气”

当越来越多企业把年金纳入福利架构,退休时的“收入结构”就不止一条线

放眼邻国,韩国国民养老金的路径也有镜鉴意义

他们通过法定的五年一度精算评估、成立专业投资机构并进行全球化多元化配置,让基金从“保值”向“增值”迈了一大步

截至2023年末,韩国国民养老金资产规模位居全球前三

我们用不着亦步亦趋,但理念上值得借鉴:算清账、管好钱、拓宽路

权威声音也在给出方向

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蔡希良强调,要统筹“保值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双重使命

这提醒我们,养老金不是抽象数字,是社会资金的“耐心资本”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文灵提出,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丰富投资组合、提高投资收益

科技与风控并行,是资金“跑得快又不摔跤”的关键

清华五道口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建议,扩大企业年金覆盖、做更有吸引力的个人养老金产品、探索默认投资机制

一句话,既要把人“请进来”,也要让他“留得住”

当然,现实的烦恼也不要回避

不少人吐槽个人养老金产品收益不均、锁定期长、税优不够“有感”,这确实是需要政策与市场一起改的“细活”

我倾向的看法是,产品层面的“默认配置+分层选择”会是解题方向之一,既降低门槛,也保留个性化空间

只要账户普及度持续升,供给侧优化的动力就会更强

把这些线索串起来,我们能得到相对稳妥的预期

在老龄化压力、政策导向明确、基金结余充裕与多支柱齐进的共同作用下,2026年养老金“双增长”的可能性确实在增大

但别忘了那句最重要的话:最终仍以中央正式文件为准,理性期待、别被“夸张口径”带节奏

下一步该做什么?

查好个人缴费记录,持续参保不断档,有条件的单位推动企业年金落地,个人也可以量力配置个人养老金

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制度托底与个人积累的双向奔赴

如果节奏延续往年,等到明年文件落地、补发到账,手机提示音响起的那一刻,很多人的心就踏实了

而在那之前

我们可以务实一点:盯政策、看数据、做当下能做的事

这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这张社会“安全网”的温柔加固

说到底,越来越可靠的养老,不是一年一度的“红包”,而是长年累月织好的“厚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