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要用囚犯换人质。乍一听,这像是历史教科书里的那种镜头:战争结束,双方握手言和,交换彼此的难民和俘虏。但中东的剧本从来不写和谐结尾。2000个巴勒斯坦囚犯换几十名以色列被扣押人员,这笔“人命交易”,看似划算,但其中的不平等和隐患,却深深埋在这些数字背后。
加沙的街头像迎接一场虚假的春天。喧嚣,舞蹈,鼓声——街头画面上满是欢庆。欢呼声里夹杂着令人心酸的盲目乐观。人们或许并未意识到,这场停火协议更像是一次暂时的暂停,而非真正的解脱。72小时,几乎是夺命的倒计时。哈马斯要释放所有活着的以色列人质,还得交出死亡者遗体。对他们而言,找到尸体或许比找人还要费时费力。有人生前被炸得无影无踪,有人藏在战争废墟深处。这笔任务,困难重重,但哈马斯没有选择。
以色列那边的调子则谨慎得多——一如既往地精打细算。释放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这看起来很有诚意,但关键问题是,释放的都是谁?其中有未成年人,有普通的加沙居民,有已经死去了的激进分子。但有些人,就是不在名单里。像哈马斯一直要求释放的法塔赫领导人马尔万·巴尔古提以及那些被认为参与攻击以色列的核心分子,统统不考虑。换言之,以色列在释放囚犯时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有人可能会问这一切幕后的推手是谁?答案写在太平洋彼岸的屏幕上。特朗普,一个专门制造“政治秀”的导演。巴以停火协议,是他提出“20点计划”后的进一步安排。从对抗到停火,他的外交剧本似乎在中东地区得到了短暂的确认。这位“真实社交”网站上的常客,发表的每一篇宣言,字字句句都在努力争取这一“历史时刻”的注目。但停火本身,真的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一步吗?还是只不过是下一场冲突的序幕?
相比之下,莫迪显得积极得过头。这位印度总理甚至抓住机会,毫不含糊地祝贺特朗普的成功。为了什么?或许是为了加深自己在全球政治棋局中的位置,或许是为了增强印度的外交存在感。只不过,这种简单而直接的祝贺,少了一份对现实复杂性的敬畏。
复杂性,正是这场停火协议无法逃避的核心。伊朗的反应冷冷的,甚至带着些许阴郁的咬牙切齿。他们认为以色列的承诺只是表面文章,怀疑这场交换背后满是欺诈和伪装。他们说,以色列会违背协议,还呼吁国际社会展开调查,追究战争罪行。听起来似乎正义凛然,但问题是,这场指责也不过是中东格局长期积累的对抗情绪的延续罢了。
或许最令人悲哀的,是那些始终活在协议背后的人。被扣押的以色列人,他们的家属在等待中焦虑百般。而诸多巴勒斯坦囚犯的家人呢?他们的等待似乎更像一场赌局,盼着亲人的名字出现在释放名单中。但是,这场人质和囚犯的交换,就像两股撕裂的带子试图缝合在一起,最后会留下的,只会是疤痕,而非愈合。
停火协议生效当天,以巴双方都行动迅速。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这些调解方忙碌得像是紧急救援队。其中尤为显眼的,是加沙边境的医疗设备。以色列国防军给那些即将获释的人质准备了医疗环境,而远处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也在忙碌着接收囚犯。从画面上看,很忙。实质却显得空洞。这些机械的准备工作,却无法改变背后制约和平的深层矛盾。
大家庆祝的时候,我忍不住想问,你们真的相信这是一场和平的开始吗?战争从来不会突然停止。被压抑的怒火,沉积的仇恨,未来的一次小摩擦,就可能让这一切再度燃烧。我们看见的,也许只是另一轮冲突的倒计时而已。
这协议,是暂时的。而他们的命运,也是暂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