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常常使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年轻漂亮的女孩子。
这两个成语来自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西施在江边洗纱,王昭君远嫁边疆,貂蝉在月光下祭拜,杨玉环在花前显得十分羞涩。
在历史记载里,只提到了四大美女中的三位,所以剩下的那位可能是小说和故事中创造的。
一、倾国倾城
西施被誉为古代四大美女中最为出色的一位。
西施,来自浙江诸暨,原本是一位在河边洗衣服的女子。据说,她在河边洗衣的时候,
河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她像桃花一样美丽的脸庞,连水里的鱼儿都被这美景迷住了。
所以,不再游弋,潜入水底,这就有了“沉鱼”的说法。
关于西施的描述有很多。
苏东坡留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典故——“沉鱼”。他说,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显得格外美丽。这句话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让后人久久传颂。
和她一样,虚构人物东施也因为模仿别人的样子而闻名,她的故事流传至今。
江南的贝壳,因为有个好听的别名“西施舌”,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它,成了大家追捧的美食。
即使这个无处不在、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传奇女性形象,历史上确实有这样一个人。
春秋时期,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吴国打败越国后,越国的国王勾践为了保全国家,不得不放下尊严,去服侍吴国的国王夫差。他每天过得非常艰难,不仅要忍受屈辱,还要日夜想着如何报仇,重新夺回越国。为了不忘记过去的痛苦,他每天睡在柴草上,还尝着苦胆,提醒自己不能懈怠。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等到机会,为越国报仇雪恨。
西施是勾践复仇计划的一部分。
因为容貌出众,西施从普通百姓中被发现,后来被献给了吴国的国君夫差。
夫差因为宠爱女色,让国事变得越来越荒废。
经过几十年的忍耐,勾践最终在一场失败中结束了生命,选择了自尽。
吴越之战终于结束了,西施这位传奇人物的故事也慢慢从史书中淡出。
有人说她被吴国人扔进了江里,还有人说她和越国的大臣范蠡一起隐居在了深山里。也有人说,她因为对夫差感到愧疚而选择了自杀。
相比之下,西施在生活的各个角落都显得格外突出;而王昭君的故事,几乎全部集中在那次著名的“昭君出塞”事件上。
在许多流传的故事里,王昭君只是皇宫里一个默默无闻的宫女。
因为没有给宫廷画师送礼,他的画作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
当匈奴的力量越来越强时,王昭君主动站出来,承担起了和亲的重要任务,从而帮助汉朝和匈奴保持了和平相处的局面。
在送别王昭君时,皇帝第一次看到她的样子,心里非常后悔。回到宫里后,他立刻下令惩罚画出昭君画像的宫廷画家。
王昭君自愿前往匈奴,但这次离别意味着她将永远离开家乡,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伤。
眼前黄沙漫天,马蹄声和雁叫声混在一起,王昭君轻轻拨动琵琶,哀伤的曲调从她的手指间流出。
美丽动人的姑娘,悦耳的音乐声,就连大漠中飞翔的雁群也被吸引,不再飞翔,纷纷落在沙丘上。
这就是“落雁”传说的起源,也因此诞生了那首人人熟悉的古琴曲《平沙落雁》。
《汉书》里的内容和现在流传的版本有一些小的差别。
在历史记载里,王昭君出塞和亲并不是简单地向匈奴低头。其实,这件事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虑。
实际上,现在的匈奴已经很弱了,跟汉朝比起来差远了。这次的和亲,说白了就是匈奴向汉朝求助,希望能得到一些帮助。
故事中,直接促成王昭君被选中和亲的画师,在历史记载中却找不到他的踪迹。
关于王昭君自愿出塞的故事,实际上是由后人编造的。这种角色塑造和情节设计,更多的是反映了人们对王昭君形象的美化和推崇。
二、美貌倾城
四大美女中,杨贵妃和貂蝉两位,她们的故事同样精彩纷呈,一点也不比前两位逊色。
杨玉环本来是皇子的正妻,可玄宗皇帝对她特别喜欢,不顾大家公认的规矩,把她纳入后宫,还封她做了贵妃。
虽然年龄相差很大,但因为对艺术有着相同的热爱,他们成了好朋友。这十几年里,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依然非常恩爱。
白居易的《长恨歌》,虽然经过了一些艺术加工,但仍大致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杨玉环初到皇宫,她在花园里散步赏花时,无意中碰到了一朵娇嫩的花,那花的叶子瞬间就卷缩了。
宫里的人都在夸赞,说贵妃的美貌连花花草草都比不过,都觉得不好意思。
这是关于“羞花”的由来。
危险往往潜藏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
安史之乱就像一道闪电,打破了表面繁荣的和平景象。昏聩的玄宗皇帝,接连做出错误决定,最后只能带着皇室成员和禁卫军仓皇西逃。
将士们逃到马嵬驿,愤怒地杀死了奸臣杨国忠,但还觉得不够解恨,于是又逼迫唐玄宗下令处死杨玉环。
相比他心爱的女子,唐玄宗更难放下手中的权力。
杨贵妃回到马嵬坡。
作为一位帝王的宠妃,杨贵妃与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名字在正史中有着重要的一笔,地位不可忽视。
很明显,在四大美女的名单里,貂蝉只是一个文学作品中的虚构角色。
在《三国演义》里,人人都知道的貂蝉,她用聪明才智在董卓和吕布这两个有权有势的狠角色间周旋。
在这段精彩的故事中,司徒王允的义女,她天生美丽,容貌出众。
传说中,貂蝉在花园里虔诚地仰望明月。忽然,一朵浮云轻轻飘过,遮住了皎洁的月光。从那以后,“闭月”就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
在东汉时期,董卓夺过了政权,他的手下大将吕布勇猛无敌,让很多人都感到害怕。
为了感激义父的养育之恩,也为了清除那些危害国家的恶人,貂蝉毅然决定挺身而出,愿意付出一切代价。
王允先是把貂蝉嫁给了吕布,作为妾室,之后又把她献给了董卓。
两人都被貂蝉迷住了。
吕布和貂蝉的私会被董卓无意中发现,这直接让董卓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彻底失望。王允瞅准这个机会,用一番巧妙的劝说打动了吕布,最终让吕布下定决心除掉了董卓。
虽然美人计看起来很巧妙,但《三国志》里并没有貂蝉这个人。
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争夺女人而引发的。
貂蝉这个角色最早出现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这本书里。
在这本书里,貂蝉和吕布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可因为战乱不断,两人被迫分离。后来,貂蝉被王允献给了董卓,吕布为了找回妻子,狠心挥剑杀了董卓。
在元代的戏剧《连环记》和《夺戟》中,为貂蝉添加了她的姓氏和家乡等背景信息。
《三国志平话》里的人物设定显得比较单薄。书中说吕布刺杀董卓是为了维护夫妻之间的忠诚,而貂蝉投靠董卓却被看作违背了伦理道德。
王允为了除掉董卓,反而成了一个负面的典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通过精简和调整前人的描写,塑造了一个忠诚报国、正气凛然的貂蝉形象。
去掉她的背景和结局后,增添了一层神秘和传奇的色彩。
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貂蝉。
在封建社会,女性的命运常常充满辛酸和无奈。封建制度下的女性,生活如同一首悲曲,处处受到束缚和压制。她们被要求遵守严格的礼教,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只能听从家庭的安排。婚姻往往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许多女性在婚姻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在这样的环境下,女性的价值往往被忽视,她们的才华和梦想被埋没,只能默默承受生活的重压。这段历史让人感慨,也让人深思,女性的地位提升和权益保障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
尽管四大美女留下了“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丽传说,但这四位来自不同朝代的美人,最终都以悲剧收场。
杨玉环,被深爱的君主赐死,结束了她的一生;王昭君,在遥远的塞北,远离家乡,度过余生;西施和貂蝉,为国家贡献了青春和美貌,但她们的结局成谜,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这正是旧社会女性的悲剧。
自从她们来到这个世界,就被贴上了各种各样的身份标签:可能是谁的女儿,可能是谁的妻子,也可能是谁的母亲……
她们都这样,唯独不包括自己。
她们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成为了时代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