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迟迟无法入局,普京“愤怒”直接开干,根本不带怕欧美30国

 86     |      2025-10-10 12:51:33

乌克兰为什么会在这个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把中国排除在自己的未来安全体系之外?这个举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各种声音铺天盖地而来。作为普通人看到这样的新闻,可能第一反应就是:难道中国真的没有一点机会参与乌克兰的和平进程吗?其实,背后的理由既复杂又非常现实,说白了,就是信任问题彻底决裂了。

但说到底,乌克兰不是突然做出这个决定。近两年,乌克兰的安全焦虑不断加剧,他们已经彻底把国家希望押在了西方阵营的身上。不光是外交层面,现实影响也很大。各国媒体一直在追踪美国和欧洲对乌克兰的援助数据,军事物资一批接一批地送过去,但真正能上前线的西方士兵,其实极其有限,西方各国公开支持乌克兰,可真要冒着巨大风险直接下场,大多数国家还是三思。乌克兰对此心知肚明,但没得选。之前有调查统计,八成以上乌克兰人认为西方是唯一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力量,一旦西方放弃,乌克兰就彻底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氛围下,中国要插进来也很艰难——毕竟乌克兰已经完全靠向了北约和美国。

那中国到底做了什么?自俄乌冲突一开始,中国一直在强调“中立”,嘴上说着希望双方能坐下来好好谈判,但现实里谁都能看出来,中国不会站在乌克兰身后,也不会给俄罗斯太明显的撑腰。这种态度听起来很公正,但在乌克兰政府和西方分析师看来,这更像是“置身事外”,缺了点关键时刻应该有的担当。更有不少专家观点指出,中国提出过“愿意协助”,但从未明确表态愿意当那个敢于打破僵局的调停者,因为中国始终坚持:不能强行干涉别国内政。这一套中立政策,在国际舆论场上引来各种讨论,有人觉得中国是在保全自己利益,也有人说中国其实很尴尬,“想帮但又怕被牵连”,让中国的角色变得越来越模糊。

这些模糊和尴尬,在乌克兰官方的眼中根本不是“温和”,反而成了不信任的由头——而且他们直接把原因摊在了桌面上。泽连斯基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第一,中国在战争前,没有主动去劝阻俄罗斯发兵;第二,在克里米亚归属问题上,中国一直是“各打五十大板”,既不明确支持乌克兰,也不愿得罪俄罗斯;第三,中国的大量民用和军民两用产品,并没有全部断绝对俄出口,尤其是在无人机等敏感设备贸易上,乌克兰点名指出“有影响”。这些内容,在乌克兰安全体系设计会议和相关外交文件上都被写得清清楚楚,可以说是公开对中国“投了不信任票”。国际智库和政策研究报告也反复提到,这三条基本就是乌克兰和中国安全合作断裂的技术性“证据”。

这样一来,中国再怎么强调善意,都很难进入乌克兰的和平进程扮演真正的仲裁者。乌克兰根本不买账,他们把未来全部赌在了西方的政策和援助上。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内部确实有不少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好感,毕竟之前乌克兰农产品的大订单不少都和中国有关。但战争彻底打乱了这一切,现在乌克兰政府已经下定决心,哪怕有些损失,也不敢继续让中国在安全问题上“插一脚”。甚至有议员公开评价,未来十年乌克兰外交的“主轴”将只有欧美国家,这是不是太绝对了?可能是,但也足够真诚。

泽连斯基那番讲话,其实早就有铺垫。战事打到现在,乌克兰虽然看上去靠西方“稳如山”,但明眼人都明白,这种安全有极大风险。如果未来西方援助跟不上,乌克兰自己的恢复和重建压力就会爆表。但在乌克兰政府看来,至少西方公开透明,所有协议文件和军事共识都被国际组织审核,无论如何,比和中国间接沟通更加让人放心。如果中国本能成为关键调停者,现在这条路彻底被堵死了。很多国际安全研究员预判,乌克兰态度一旦固化,未来俄乌谈判会更艰难,中方失去影响力,俄罗斯压力也随之加大,整个和平进程只会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乌克兰和中国还有可能在安全领域重启合作吗?有些专家说,现在局势已经走进“死胡同”,哪怕战争结束,中乌也很难回到过去。现实逼着乌克兰选边站队,中国只能站在边上看,想要改变,就要有让乌克兰彻底信服的新动作。但话说回来,这种期待在短期内几乎不存在。

人心一旦失望,很难再重新聚在一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