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韩国法院一纸裁定,驳回了前总统尹锡悦的保释申请。他将继续被关在首尔看守所里,等待下一阶段的庭审。就在85天前,他穿着深色西装、拄着拐杖出现在法院门口,步履沉重。他说自己健康恶化,请求回家治病。可法院没松口——罪名太重,证据太敏感,放不得。
这事儿听起来像政治剧的高潮,但真正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是它照进现实的那道光。
就在几个月前,另一位前高官——前国防部长金龙显,被法院批准保释。条件?每人交1亿韩元,约合53万人民币,然后回家等审。消息一出,舆论炸了。有人冷笑:“原来自由是有价的,还明码标价。”
同样是涉嫌滥用职权、妨碍公务,一个前总统进不去保释名单,一群前将军却能刷卡离场。你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这平等,怎么看着像按账户余额浮动的?
我们总以为,权贵犯事,要么一路绿灯,要么被整得最狠。可现实比段子复杂。有人因“影响太大”被关着,有人却因“交得起钱”被放了。制度是同一套,落地时却像穿过不同滤镜:对富人,它是可调节的闸门;对普通人,它是一堵水泥墙。
你我在新闻里看热闹,可细想一下——要是哪天轮到自己,连凑齐保释金的零头都难,那“依法办事”四个字,还能不能暖热人心?
法律不该是富人的逃生舱,也不该是强者的角斗场。它真正的分量,不在于能压住多高的人,而在于能否托住每一个普通人的尊严。
下次看到“某某交保释放”的新闻,别急着骂或挺。先问一句:如果换作是我,我能交得起这笔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