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龙挺进八强,丁俊晖等止步,冷门选手频出

 87     |      2025-10-08 10:02:12

凌晨的球馆向来没什么温度,甚至连空气流过斯诺克桌面时都带着点凉飕飕的。地毯下混杂着粉笔末和咖啡渍,看台远处三两个英格兰老爷子,习惯性地把手插在牛仔裤兜里,偶尔拍一拍膝盖,像是给每一次好的进攻默默点头。就在这个不动声色的夜里,英格兰公开赛八强浮出水面,唯一的中字母还没被洗掉——周跃龙留下,其他全员出局。

如果你是那名进入八强的唯一中国选手,站在灯光斑驳的球场中央,你会想什么?是为自己肩上的那点分量感到骄傲,还是看着计分牌时盘算奖金和积分够不够填满漫长赛季的窟窿?而偌大的阵容,如今只剩一个人的名字,不管是谁,都多多少少让人心头发紧。运动场上总说“独苗”,其实谁都不想成为最后那株“挺直了腰”的植物。风大了,不弯也不成。

说回比赛,周跃龙4-2拿下巴里·霍金斯,走得并不磕绊。霍金斯不是什么小角色,也是有着排名和资格的老对手。周跃龙拿下的这场球,既收成了13200英镑,也让颜面不失。在比拼的舞台上,站住脚本身已然不易。反观同为中国军团的丁俊晖和吴宜泽,就没走到最后,说得好听点,叫事事难料,实际上,台球和人生一样,“倒在黎明前”的人,总比“熬到天亮”的多些。

本届的爆点其实不少。比如特鲁姆普,一如既往被看做一号种子,却在埃利奥特·斯莱瑟边上“爆冷”出局。这场所说的“冷”,冷得有点专业:斯莱瑟决胜局100%胜率,不声不响就把世界第一送走。台球有时候像是在开夜车,不是大马力拉平原,而是暗道弯里攒着劲。比赛没有剧本可言,很多冷门本身就是一种专业。

论及悬念,卢卡-布雷切尔和罗比·威廉姆斯的对决够得上戏剧,两人互有攻守、局数推拉,很有点宫心计那味儿。布雷切尔决胜局硬是一杆78分,像是“砰”地关上门,剩下人只好目送背影。巧了,周跃龙下一场面对的就是布雷切尔。这场对局会不会是“独苗”最后的“浇灌”,外人猜不着,圈内人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再说几个生动的角色。比如亚伦·希尔——这个名字如果不讲他在资格赛打出147分、再得两场胜利,能让人记住的概率不高。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只有堆够故事,才能挤进赛后新闻的头条。不过别误会,黑马并不是不到终点前都看不见,而是多数人愿意相信:一直跑在前面的,才真的叫“种子”。

我得承认,做职业选手有种近乎病态的执拗,不论是磨台球杆的弧度,还是养成每局之间必须喝水的习惯。这种执拗在赛场之外一点都不浪漫,在我们这行里甚至带点自嘲:只许一颗球走成自己想的轨迹,现实却总是叫人投降。

所以站到决赛席位时,我常常在想,那些没被看见的日常——深夜的练习场、被忘记的汗渍球衣、偷偷松开裤带喘口气的瞬间——是不是才是参赛选手间最公平的部分?球迷往往只记住赢球那一杆,没人记得夜晚回到旅馆那顿寡淡的冷餐。但说到底,这个行当最大的乐趣,或者说残酷之美,就是你看不见胜负的底条,每颗球落袋的刹那都随机应变,每一步都不写进剧本。

中国军团成了独苗,外界会不会焦虑?问得漂亮。我们向来喜欢“多人并进”的豪华排场,可时代有时就是一场自助餐,最后能剩下一道菜,也未必不是某种意义的体面。如果四强、八强、半决赛每一步都要中国旗帜高高飘扬,只怕台球已失了灵气。孤身奋战和团体出击,哪头更重,不靠热血,只看成绩。职业体育的慰藉,就是“比分没情绪,成绩不掺假”。

至于“爆冷”,也不妨粗暴讲一句:冠军只有一个,冷门天天有。每个站上球桌的,都不是来当背景板的。就像那句老掉牙的话——枪响之后,没有赢家。每一回合都值得回放,每一次“出局”其实都是拼下的终点。

当然,我还是习惯在帖子最后埋颗“彩蛋”:如果你是最后的独苗,面对布雷切尔,会选稳扎稳打,还是博一把大的华丽转身?谨慎如你,还是孤注一掷如斯?体育也好,人生也罢,到底是守成容易,还是突破更难?欢迎各位各抒己见,毕竟——胜负如烟,讨论是永恒。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