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其实离我们没那么远。你或许不信,在中国,有一份“精神家底”是几代人都绕不开的——那就是毛主席的思想。别看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可一本《毛泽东选集》销量总是居高不下,每年都有不少年轻人加入“研读大军”。为什么过了这么多年,他的思想还这么有号召力?而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交集,又为何让前副总理薄一波到晚年还记挂在心?这些谜题,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
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关于毛主席究竟有多伟大,赞美的声音从没断过,但也有人质疑:他那些“经典思想”到底是不是过时了?90年代热衷市场经济时,有人说毛主席的理论该收进“历史博物馆”;可到了近年来,风向又变了,毛主席的那套分析世界的办法,成了社交平台热搜。围绕毛主席思想的讨论,迅速变成了“老革命遇见新青年”的“代际大PK”:一方拿着旧照片回忆往昔,一方举着手机刷视频热议现实。你觉得,这中间,到底谁占了理?
历史现场从没平静地“发黄”,它总在发酵。翻开旧档案,1945年,中国风雨如晦,党的七大召开前夕,年仅35岁的薄一波得到毛主席一个长达八小时时间的专场谈话。坊间流传,这场谈话像是“脑洞大开”,让薄一波自己都直呼:原来问题还能这样看!毛主席讲方法,很少讲大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比作“下棋”,讲怎么布局,怎么应变。那些年头的人,听上一遍,回味十年;而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把“矛盾分析法”做成思维导图,发到B站教学。上海一位刚毕业的姑娘说,她学习《实事求是》,觉得像给自己的“工作指南”装上导航仪。你说,历史是古董,还是工具箱?
风浪过去了一阵子,表面看风平浪静。薄一波在七大后走上高位,带着毛主席“想问题要分两面看”的理念,服务政务几十年。但到了某些年份,社会刮起“创新就是一切”的风潮,有声音说:毛主席那套东西适合特定年代,如今咱们得改辕易辙。有学者甚至一本正经地写书,拿毛主席思想“拆骨分析”,说有的老办法“过于理想主义”,政策和市场的契合需要新思路。网上不少帖子也酸溜溜地说,现在的社会复杂得多,“老一套”的思想怕是招架不住新难题。甚至还有年轻人吐槽:连应对职场冲突都难,你跟我说什么辩证法?这一波反思声里,不得不让人琢磨,到底什么是真传,什么是模仿?
但历史就是喜欢逆转,话不能说太早。等社会遭遇新挑战,面对“内卷”“经济下行”这些焦虑的大难题时,不少人突然惊觉,毛主席那句“实事求是”半点不老套,是最靠谱的金句。2019年疫情风险爆发时,一名武汉志愿者在微博写道:“毛主席让我们见啥是啥,说啥干啥,问题总能解决!”网上关于毛主席“看问题要分两头”“遇事多想一步”的讨论热度直线上升。年轻的公务员、创业青年组团研究毛主席的经典案例,用来分析市场、判断风险。可见老祖宗留下的“看家本事”,真不是装饰品。原来,薄一波说得没错:历史公正,时间会证明价值。
以为矛盾就此化解?可惜天底下没那么顺利的事。当毛主席思想又红火起来,老一辈和新一代的观点激烈碰撞。有老人说:“你们只是照搬形式,不懂精髓!”年轻人耸耸肩:“老套路早该升级换代了。”更棘手的是,各地一部分基层单位把“学毛主席”变成了打卡任务,形式主义抬头,掺水掺假成风。有人干脆表示,理论归理论,现实归现实,这俩各走各的道。还有媒体报道,部分青年打着学习旗号,其实只是为了应付上边考核。互动变成了埋怨和质问,老问题成了新“拦路虎”,历史的镣铐和现实的枷锁似乎缠成一团……
毛主席的那些理念是不是灵丹妙药?保你一生平安无事?可惜天底下没有包治百病的方子。只会说“实事求是”,碰到具体难题还得亲自试手。凡事总得动脑筋,光背理念不解决问题,和大锅饭没啥区别。那些年社会一门心思想走市场,有些人真觉得离了毛主席就“活”得更潇洒吗?等到情况一变,经济转弯,才发现“思想传家宝”原来值点钱。凡有什么“伟大思想”,都不比一把螺丝刀,看你怎么用,关键在于会不会拧。但偏偏总有专家站着说话不腰疼,夸赞的时候拍得比谁都响,落到自己头上却照搬老一套。嘴上说学习,心里惦记对付检查,这样的传承怕是只剩“皮影戏”。一句,“伟大”不是口号,是用来解决当下麻烦的——您说对不对?
有人说,“毛主席思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永远不过时”;有人反讽,“新时代全靠老祖宗的办法,是不是咱们创新能力不行?”你怎么看?有没有觉得,现在经常是“形式上学毛主席,行动时甩在一边”?你觉得毛主席的思想到底是让我们勇敢面对问题的指南,还是变成了应付差事的“万能模板”?欢迎点赞、吐槽、分享——到底是历史的余温,还是现实的火把,咱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