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战俘回国又上前线?家属含泪质问普京:说好的回家呢!

 99     |      2025-07-26 08:18:13

49岁的俄罗斯战俘米哈伊尔·苏里科夫,在乌克兰战俘营曾绝望地说:“他们把我们送来送死”。 2024年通过交换回国后,他果然被俄军再次推向前线,最终阵亡。 他的遭遇并非个例——多名获释战俘家属控诉,亲人刚下交换车就被直接押回战场,甚至来不及体检或回家。

俄军方辩称这些人“不算重伤员”,但《日内瓦公约》第117条白纸黑字写着:“被遣返者不得被征召服现役”。 更讽刺的是,乌克兰早已立法保护战俘免于二次服役,而俄罗斯至今沉默。

23岁的俄罗斯士兵基里尔·普京采夫,因盗窃罪服刑期间被强征入伍,2025年5月从乌克兰战俘营交换回国。

他的姐姐亚娜愤怒控诉:军方连家门都没让他进,直接拖回部队,连基本体检都拒绝安排。

几天后,基里尔因精神崩溃被送进顿涅茨克一家俄控区精神病院,至今未归。

类似遭遇正在俄远东地区重演。

外贝加尔边疆区一户家庭向媒体透露,他们的亲人刚下交换车,就被军方原地带走。

没有休整期,没有心理评估,只有一句冰冷指令:“立刻重返前线”。

在普斯科夫,32岁的瓦西里·格里戈里耶夫和45岁的德米特里·达维多夫更经历了地狱循环。

两人2022年9月被动员入伍,编入俄军第1009摩托化步兵团作战,后被乌军俘虏关押半年。

2025年初,他们在“195换195”战俘交换中获释,本以为能回家,却被俄指挥官直接派往哈尔科夫前线,任务竟是搬运尸体和伤员。

最终两人冒险逃离军营,一路搭便车逃到莫斯科求援。

最令人心碎的是49岁的米哈伊尔·苏里科夫。

他曾在战俘营视频中坦白,自己参军纯粹是“需要钱”,甚至自嘲签约是“出于愚蠢”。

被俘期间他就预言:就算交换回国,指挥官也会把他扔回战场。

2024年,苏里科夫通过交换回到俄罗斯,不久后果然被重新部署,最终战死前线。

这些案例撕开了俄罗斯的系统性操作。

俄国防部对《莫斯科时报》辩称,重新部署战俘是因他们“不属于必须返家的重伤或精神崩溃者”。

但《日内瓦战俘公约》第117条明确规定:“任何被遣返者不得受雇于现役军事服务”,俄方解释根本站不住脚。

更尖锐的对比来自乌克兰。

2024年,乌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法律,永久免除所有获释战俘的服役义务。

而俄罗斯至今未出台类似保护政策,甚至将战俘视为“可循环资源”。

协助俄士兵维权的组织“Idite Lesom”透露,2024年就有数十名前战俘因被强制返前线而向他们求救。

战俘交换本是人道主义行动,却在执行中扭曲变形。

2025年6月,俄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达成协议,约定以“全部换全部”原则交换伤员及25岁以下年轻战俘。

双方计划分阶段互换至少1000人。

但实际操作问题重重。

6月7日,俄方突然指责乌方“拖延移交战俘”,称己方已将640人名单和1212具遗体运抵边境,乌方却未现身。

乌战俘待遇协调总部立即反驳,指控俄方提交的名单与协议不符,且未就遗体移交日期达成一致。

即便成功交换,俄军的后续操作也令家属心寒。

玛丽娜·弗罗洛娃的丈夫阿列克谢被俘超一年,她在网络视频中含泪喊话普京:“我们的孩子已承受太多痛苦……求您别把战俘送回战区! ”

这段画面引发全网共鸣,却至今未获官方回应。

历史阴影加剧了现实困境。

二战时期,苏联曾将归国战俘视为“叛徒”。

斯大林的名言“苏联没有战俘,只有叛国者”导致184万幸存战俘中,36万人被送入古拉格集中营,35万人遭军队惩戒。

如今俄军虽未复刻极端手段,但审查监控、剥夺福利等现象依然存在。

俄军对待战俘的态度,与美欧形成巨大反差。

二战结束后,美国补发战俘被俘期间全额工资,并按监禁天数赔偿(每天1美元,遭虐待者另加1.5美元)。

英国则遵循《日内瓦公约》,保障战俘回国后的社会融入权利。

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数据黑洞。

由于俄罗斯拒绝公开战俘交换名单及再服役人数,外界无法统计究竟有多少人像苏里科夫一样,刚出牢笼又赴死地。

“公民·军队·权利”组织负责人谢尔盖·克里文科证实,其机构收到大量亲属投诉,均指向同一悲剧循环。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双方已进行至少八轮战俘交换,最近一次发生在2025年7月13日。

但协议中的人道承诺,在俄罗斯的军营铁律前,仍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