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期望大水漫灌救市的可以洗洗睡了,“存量博弈”时代,中国经济的“债务堰塞湖”决定了不可能再来一次大水漫灌了

 193     |      2025-11-25 00:17:47

就在前几天,咱们敬爱的央妈 —— 中国人民银行,掐着点给大家发布了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每次看到这种官方报告,我就想起上学时候的班主任总结,洋洋洒洒几万字,全是高大上的词儿: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金融强国、宏观审慎、逆周期跨周期调节…… 听着是不是特别提气,感觉咱们的金融航母马上就要乘风破浪,征服星辰大海了?

但是,作为你们的课代表,我的任务就是把这些 “班主任黑话” 翻译成咱们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这份长达百页的报告,就像是央妈在年底前写的一封家书,表面上说 “家里一切都好,勿念”,但字里行间啊,全是藏不住的焦虑和盘算。

所以,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 “显微镜青年”,好好看看央妈这封家书背后,到底藏着哪些不能说的秘密,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咱们未来一年的钱袋子。这期节目信息量巨大,逻辑链条环环相扣,无论你是金融老炮还是理财小白,相信我,看完绝对让你有一种打通任督二脉的快感。废话不多说,咱们马上开扒。

首先,我们来看报告里最核心的一句话: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位老板,听到这 6 个字,你们是不是眼前一亮?“宽松” 啊,这是要放水了吗?我的房贷利率是不是要降了?股市是不是要嗨起来了?我那半死不活的基金,是不是要回本了?

打住,先别激动。咱们混迹江湖这么多年,早就该明白一个道理:听话要听音,尤其是官方的话。这 “适度宽松” 四个字,就像你那个每次都说 “最后一杯,喝完就走” 的朋友,你信吗?关键就在 “适度” 这两个字上,这简直是中文的艺术 —— 什么叫多松?松到哪算多?什么叫紧?紧到哪算紧?解释权全在央妈手里。

更有意思的是,报告紧接着就给自己上了四个 “紧箍咒”,也就是所谓的 “平衡好四大关系”:一、短期与长期,翻译一下就是 “既要眼前的苟且,又要诗和远方”;二、稳增长与防风险,翻译一下就是 “油门想踩到底,又怕前面是悬崖,车毁人亡”;三、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翻译一下就是 “家里眼看快揭不开锅了,但还得在外面撑场面,不能让人民币贬值的太难看,不然资本外流更控制不住”;四、支持实体与银行健康,翻译一下就是 “想让牛多产奶,又怕把牛给饿死”。

大家看看,这四大关系,哪一个不是左右互搏、互相矛盾?这就像一个杂技演员,一边要踩着独轮车,一边要抛接七八个小球,同时还要保持微笑。你说他能骑多快?他稍微一加速,手里的球就得掉。

所以,央妈说的 “适度宽松”,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精神喊话和预期管理。她真正的潜台词是:兄弟们,我知道你们很难,我也想松一松,但是我这浑身上下都被捆着呢,稍微一动就扯着疼。所以啊,我只能在紧平衡的状态下,稍微给你们透口气,但指望我像 2008 年、2015 年那样大水漫灌,门都没有,窗户也给你们焊死了。

为什么央妈这么纠结?因为她心里明镜似的,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根本不是缺钱的问题,而是钱流不动的问题。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聊的第二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重点:这次报告里最火的一个词,不是 “宽松”,而是 “盘活存量金融资源”。这句话,可以说点燃了整个金融圈的讨论。

什么叫 “盘活存量”?我给大家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农田灌溉系统,央行就是水库管理员。过去 20 年,我们的玩法很简单粗暴:天旱了,开闸放水,水库里的水哗哗的往外流,通过银行这个主管道流向农田。虽然浪费严重,到处跑冒滴漏,但毕竟水量大,总能让庄稼长起来。但现在,情况变了。

报告里给了两个惊人的数字:到 2025 年 9 月底,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高达 270 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更是达到了 437 万亿元。各位,这是什么概念?437 万亿,如果我们按 14 亿人口算,人均欠债超过 31 万元。这些钱如果都是 100 元一张的现钞,摞起来的高度能从地球到月亮往返好几次了。

水库里的水早就不是不够,而是多到快要溢出来了,但问题是,我们看到庄稼还在干渴,水去哪了?答案是:管道堵了,水在系统里空转,甚至形成了几个巨大的堰塞湖。

第一个堰塞湖:地方政府和城投平台。这是最大的一个吸金黑洞。过去几年,为了稳增长,大量的信贷资源都流向了这些看似安全的领域。你看今年,光是用于置换地方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券,据不完全统计,发行规模已经突破了 2 万亿。这本质上就是以贷还贷、借新还旧,钱进去了,只是维持了债务链条不断裂,根本没有产生新的经济效益,就像往一个漏水的桶里加水,加的越多,漏的越快。

第二个堰塞湖:大型国企和僵尸企业。很多国企,特别是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企业,凭借其身份优势,能轻易的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但他们拿到钱后,一部分可能确实用于再生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实体投资回报率太低,就转手通过信托、理财等方式,又放给了其他金融机构,玩起了 “钱生钱” 的套利游戏。更别提那些早该破产出清的僵尸企业,靠着不断输血续命,占用了大量宝贵的信贷资源。

第三个堰塞湖:房地产的泥潭。虽然房地产的黄金时代过去了,但它留下的窟窿还在。无论是保交楼的配套资金,还是给房企的纾困贷款,都像投入泥潭的石子,连个响都听不到。这些钱被套牢在钢筋水泥里,无法形成有效的社会购买力。

所以央妈现在终于想明白了,或者说不得不承认了:再开闸放水意义不大了,新放出来的水,大概率还是会流进那几个老旧的、堵塞的管道,甚至会加剧堰塞湖的风险。结果就是,M2 数据看着节节攀升,但 CPI 和 PPI 还在地板上摩擦。

大家看看最新的 10 月份数据,CPI 同比下降了 0.1%,PPI 同比下降了 2.8%,这已经是连续多个月的负增长或低位徘徊了。这就是典型的 “流动性陷阱” 的征兆:钱很多,但大家要么不敢花,要么不愿投。

于是,“盘活存量” 就成了唯一的出路。怎么盘活?报告里说的云山雾罩,我来翻译一下,无非就三招。

一、腾笼换鸟。把那些被僵尸企业、低效国企占用的贷款给挤出来,腾出信贷额度,投给谁?投给那些 “专精特新” 的中小企业,投给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这些代表未来的产业。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银行天生是嫌贫爱富的,你让他不贷给有政府背书的 “铁饭碗”,去贷给随时可能倒闭的民营小微,这不亚于改变人性。

二、化解存量。说的就是地方债和房地产。怎么化解?一篮子化债方案正在推,但本质还是时间换空间,把短期的高息债换成中长期的低息债。这能盘活吗?顶多算是止血,让它别再继续恶化。真正的盘活,需要的是刮骨疗毒式的改革,比如财政整顿、事权划分,但这动的是根基,太难了。

三、提高效率。央妈希望钱在金融体系里别再空转了,赶紧流到实体经济里去。怎么提高效率?这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第三个重点 —— 利率。

所以各位老板要明白,未来一两年,你别再指望信贷和 M2 增速还能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百分之十几了。报告里已经打了预防针:随着基数变大,未来金融总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央妈会把 8% 甚至 7% 的 M2 增速视为 “新常态”,并且会告诉你,这是 “高质量发展” 的体现。潜台词就是:以前我们是吃增量饭,现在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只能开始吃存量饭了。锅里就这么多米,怎么分、怎么煮,就成了最大的学问。

如果说 “盘活存量” 是战略目标,那么 “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 就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战术手段。报告这次专门用了一个专栏来讲这个事,可见其重要性。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专业,我还是用比喻来帮大家理解。

整个金融市场就像一个巨大的超市,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金融商品:存款、贷款、债券、股票、理财、信托…… 每一种商品都有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利率或收益率。所谓 “保持合理的利率比价关系”,就是央妈希望这些不同商品之间的价格要有一个合理的差距,不能出现有的商品便宜的离谱,有的又贵的吓人,导致所有人都去抢那个便宜的,没人买那个贵的。

专栏里提到了几组重要的比价关系,我给大家逐一拆解。

一、央行政策利率 vs 市场利率。央行的政策利率,就像是茅台酒的出厂价;市场利率,就像是你在烟酒店买茅台的零售价。过去经常出现价格倒挂:出厂价 1499 元,零售价炒到 3000 元。在金融市场,就是央妈给银行的钱很便宜,但银行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放贷,导致企业从市场上拿钱的成本很高。

央妈的目标,是让零售价紧紧贴着出厂价,央妈降息,市场就得跟着降,这就是所谓的 “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怎么做到?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通过各种工具引导,一方面加强监管,谁敢当二道贩子乱加价,就收拾谁。

二、银行资产端利率 vs 负债端利率。银行是个开面包店的,负债端利率是他买面粉的成本,资产端利率是他卖面包的价格。现在的情况是,卖面包的价格一降再降,因为实体经济不行,没人买;但买面粉的成本却降得很慢。为啥?因为老百姓觉得其他投资风险都太高,宁愿把钱存银行,吃点死利息。

这就导致面包店的利润越来越薄,也就是我们说的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到今年三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跌到了 1.6% 左右,创下历史新低,离 1.5% 的警戒线一步之遥。央妈的目标是一手按住面粉价格,一手稳住面包价格,目的就是保住面包店别倒闭 —— 不然,面包店都关门了,谁来给嗷嗷待哺的实体经济送面包呢?

三、不同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你手里有 10 万块钱,可以存银行,可以买国债,也可以买股票。如果银行存款利率太高,比如有 4%,而股市半死不活,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存银行,钱就全趴在银行睡大觉,变成了死钱。

央妈的目标是,通过降低存款利率,让你觉得把钱存在银行不划算;同时,通过营造一个慢牛的资本市场环境,让你觉得买股票或者基金好像有点盼头。这样你才愿意把一部分存款拿出来,去投资、去消费,这就是把储蓄转化为投资。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央妈的良苦用心了吧?她就像一个精明的棋手,在下一盘大棋。她通过调整各种利率之间的微妙关系,试图引导数百万亿资金像水一样,从堰塞湖里流出来,流向那些最需要灌溉的、能长出庄稼的土地。这是一个极其精细和复杂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新的风险。比如,存款利率降得太狠,会不会引发一部分储户的不满,甚至导致资金外流,去寻找海外更高的收益?资本市场如果控制不好,又变成了疯牛,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所以央妈才会在报告里反复强调 “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意思就是,财政、产业、货币政策要一起发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盘棋,单靠央妈一个人是下不赢的。

聊到利率和资产配置,就不得不提报告里另一个很有意思的专栏,它间接回应了一个今年以来特别火的话题 —— 存款搬家。

随着今年下半年 A 股市场,尤其是以国家队资金入市为标志的行情回暖,很多人看到居民存款增速放缓,就惊呼 “存款搬家了”,大家都把钱从银行取出来炒股了。这个说法听起来很直观,也很符合逻辑,但央妈在报告里很委婉的、甚至可以说是很傲娇的表示:你们啊,too young too simple。

报告里解释说,从宏观层面看,居民、企业用存款买卖股票,只是存款和股票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这话有点绕,我给大家翻译成人话,还是用一个赌场来比喻。

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总量,就像是这个赌场的总筹码。你觉得某个股票要涨,于是你从你的银行账户里花了 10 万块钱,通过券商去买股票。这 10 万块钱并没有从世界上消失,它只是通过证券交易所这个平台,瞬间转移到了卖家的银行账户里 —— 因为李四把他的股票卖给了你。

结果是什么?对你张三来说,你的银行存款减少了 10 万,股票资产增加了 10 万,你确实 “搬家” 了;对李四来说,他的股票资产减少了 10 万,银行存款增加了 10 万,他的钱 “搬回银行” 了;对整个银行体系来说,总存款量有变化吗?几乎没有。这 10 万块钱,只是从张三的户头跑到了李四的户头,可能中间还在券商的账户里停了零点几秒,赌场的总筹码数量根本没变。

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 “存款搬家” 了呢?报告里也给出了解释:从大类资产市值的角度看,股市上涨会带来股票总市值上升,相对于存款的比重会有提高。这句话才是关键,我再翻译一下:变的不是存款的总量,而是大家财富的估值和幻觉。

当股市上涨时,比如上证指数从 3000 点涨到 3500 点,你手里的股票市值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股票总市值也增加了。虽然银行里的存款还是那么多,但大家会感觉更有钱了,因为资产负债表里的 “股票” 那一项变大了。这种财富效应可能会刺激你去消费、去改善生活。反过来,当股市下跌时,你的股票市值缩水,你会感觉自己变穷了,于是你可能会节衣缩食,甚至卖掉股票,把钱重新存回银行,寻求安全。

所以,“存款搬家” 这个词在个体层面是成立的,但在宏观层面是个伪命题。它描述的不是资金的总量变化,而是资金在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财富心理效应。央妈特意把这个点拿出来讲,用意非常深远。

她是在告诉市场:第一,别一惊一乍的,不要看到单月存款数据波动就大做文章,我要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二,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存款和股市之间的跷跷板效应 —— 你涨我就跌,我希望的是一个健康的、能和实体经济共同成长的资本市场,它能创造真实的价值,而不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赌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 “盘活存量”,把趴在银行里的钱,通过资本市场这个中介,引导到创新企业的手里。

好了,花了这么长时间,我们基本上把央妈这份三季度报告的弦外之音给扒了个底朝天。现在我们来做个总结,央妈的这封家书,翻译过来其实就是三句大白话:

一、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别再指望以前那种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了,货币政策的总基调,将是紧平衡下的结构性宽松;

二、池子里的水够多了,现在要疏通河道,核心矛盾已经从总量不足转向结构失衡和传导不畅,未来的工作重点是盘活存量,把钱从堰塞湖里赶出来,赶到实体经济的田地里去;

三、别再自己人跟自己人玩了,央妈要通过精细化的利率调控,打破金融体系内部的资金空转和无风险套利,逼着金融机构去干脏活累活,去服务那些真正需要钱,但风险也更高的创新企业。

那么,看懂了央妈的心思,对我们普通人和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在这里也给大家提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请彻底放弃对暴利牛市和资产价格暴涨的幻想。既然是 “盘活存量”,就意味着这是一个 “螺蛳壳里做道场” 的时代,无论是股市还是楼市,都很难再现当年的疯涨奇迹。未来的市场,大概率是 L 型走势的那一横上的颠簸前行。结构性机会一定有,但需要你具备极高的专业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去挖掘。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降低收益预期,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是第一要务。

第二,利率下行将是长期趋势,但过程会非常曲折。为了盘活存量,为了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央妈必然会引导整个社会的利率中枢缓慢下移。这意味着,你放在银行的存款、你买的货币基金、你买的银行理财,收益率只会越来越低。负利率时代,也许比我们想象的来得更快。如何让自己的资产跑赢印钞机,将是未来 10 年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第三,关注政策的风口,远离债务的泥潭。央妈要 “腾笼换鸟”,要把钱投向专精特新、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领域,这些就是未来结构性机会所在。而那些被反复提及的、需要化解风险的领域,比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杠杆过高的地方城投相关的产品,普通人最好敬而远之,不要用你的血汗钱去为时代的旧账买单。

第四,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现金为王” 和 “自我投资” 可能比任何金融投资都重要。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存量博弈时代,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以应对可能的失业、疾病等突发状况比什么都重要。同时,最好的投资永远是投资自己 —— 提升你的专业技能,拓展你的认知边界,让自己成为那个在任何经济环境下都稀缺的人才,这才是对抗一切风险的终极武器。

总而言之,央妈的这份报告,是一份充满 “既要、又要、还要” 的矛盾和纠结的报告,但它也坦诚地指出了中国经济最核心的症结所在 —— 巨大的存量货币和失灵的传导机制。解决这个问题没有特效药,只能靠深化改革这味 “慢药” 来调理,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和漫长的。

作为时代的亲历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看懂趋势,然后捂紧自己的钱袋子,努力地活下去,活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