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2日,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马尔·普里特·辛格亲自驾驶一架C-130J“超级大力神”运输机,降落在拉达克地区一座名为穆德-尼奥马的新空军基地,正式宣告其启用。 这座基地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它距离中印实际控制线不足30公里,海拔高达4176米,总投资约1.74亿元人民币,拥有一条长2.7公里的跑道,可起降战斗机、运输机和直升机。 印度国防部长曾将其称为“改变地区安全格局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穆德-尼奥马基地是拉达克地区第三座关键军事基地,其建设始于2020年中印边境对峙期间,由印度边境道路组织承建,甚至罕见地由女性军官团队主导推进。 印度退役空军中将阿尼尔·乔普拉表示,该基地的优势在于“更快发动拦截打击、更高效向前线空投兵力与装备”,能大幅缩短印军在高原地区的响应时间。
印度此次高调启用基地,与近期中印关系缓和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 今年10月,双方刚就恢复边境巡逻达成协议,印度防长也实现了2020年以来的首次访华。 但这种“边谈边建”的策略,暴露了印度对华政策的矛盾性:一边通过外交渠道释放缓和信号,一边持续强化边境军事存在,试图以此增加谈判筹码。
军事专家指出,这座基地的选址存在严重隐患。 30公里的距离在现代战争中几乎等同于“零缓冲”,基地完全暴露在中方远程火力覆盖范围内。 一旦冲突爆发,跑道、油库等固定设施极易成为首批打击目标。
高原环境进一步削弱了基地的实战价值。 海拔4176米的高原空气稀薄,导致战机发动机推力下降、载弹量和航程缩水。例如,C-130J运输机需削减载重才能安全起降,而苏-30MKI、“阵风”等主力战机的常态化部署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此外,拉达克地区冬季大雪封山,补给线易中断,基地可能陷入“有枪无弹”的困境。
与印度注重“抵近部署”的思路不同,中国在边境地区构建了体系化的作战能力。 西藏军区已部署6个空军基地,并形成了以远程火箭炮、精确制导武器和隐身无人机为主的梯次火力网。
特别是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列装,标志着中国空军已进入“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的新阶段。 这款采用飞翼布局的无人机雷达反射截面积极小,机腹内置弹舱可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还能与歼-20、歼-16D组成编队,执行侦察、电子干扰和突击任务。 其在高原地区的部署,对印度前沿基地形成了非对称优势。
印度此时强化边境军事存在,与其国内政治形势密切相关。 近期,印度国内发生爆炸案,反对党批评政府“治理失能”,莫迪政府可能试图通过对外示强转移国内视线。 此外,印度空军正面临战力青黄不接的困境:今年9月米格-21全部退役后,其战斗机中队数量降至历史最低的29个,远低于42.5个的规划目标。 新基地的启用,更多是向国内展示“强硬护边”的姿态。
尽管印度在边境地区部署了约18万兵力,但高原作战的特殊性削弱了其数量优势。 海拔4000米以上环境会使部队战斗力下降超60%,而中国西部战区通过合成化编组和高效后勤网络,保持了更强的机动性和可持续作战能力。
在装备方面,印度的“万国牌”装备存在后勤维护难题。 其主力战机包括俄制苏-30MKI、法制“阵风”以及国产“光辉”等,型号繁杂且兼容性差。 相比之下,中国装备体系高度国产化,从歼-20隐身战机到攻击-11无人机,均能实现数据链无缝协同。
中国在边境一侧的交通网络远超印度。 青藏铁路、川藏铁路及多条高等级公路可快速投送兵力,日运输能力达数千吨;而印度主要依赖公路运输,冬季常因大雪中断。 在火力配置上,中国的PCL-181卡车炮和PHL-16远程火箭炮射程覆盖印度纵深,且与北斗导航系统实时联通。 印度虽在拉达克修建了197个哨所,但多数据点缺乏防空掩护和地下掩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