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央视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节目罕见公开了一段实飞训练画面:多架反辐射无人机从东部战区陆军某旅的阵地上连续升空,以贴地飞行方式扑向数十公里外的模拟雷达目标。
这不是计算机生成的演示动画,而是真实演训中拍摄的作战场景,标志着解放军新型反辐射无人机蜂群系统已形成实战能力。
这种无人机不再需要人工遥控,发射后能自主搜索、识别和攻击雷达辐射源,真正实现"发射后不管"。
反辐射无人机的核心战斗力在于"闻电而动"的特性。 当敌方雷达开机时,无人机搭载的被动雷达导引头能在25公里外捕捉到信号,并自动锁定目标位置。
由于自身不发射电磁波,它们能在完全静默的状态下实施突防,使敌方难以预警。 这种作战方式对依赖雷达的防空系统形成致命威胁:要么关机失去防御能力,要么开机被摧毁。
2004年,当中国按合同将无人机送回以色列升级时,因美国干预导致升级计划中止。 这一事件促使中国走上自主研发道路。
通过引进吸收、逆向仿制到自主创新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军工部门在"哈比"基础上研发出国产JSW-01型反辐射无人机。
新型无人机的技术升级体现在三个核心领域。 导引头采用超宽频带技术,工作频率范围覆盖0.8-20吉赫兹,能区分不同雷达型号并识别假目标。
机体的小型化、轻量化设计使其可由MV3中型越野卡车搭载,每车可携带6架,具备高度机动性。
蜂群作战是此次展示的最大亮点。 通过快速连续发射,多架无人机可同时对多个辐射源目标实施压制。
这种饱和攻击模式能有效突破敌方防空网络,即便部分无人机被拦截,其余单位仍可完成打击任务。
集群控制技术使无人机间能共享目标信息,自动分配攻击优先级,形成整体作战效能。
与美俄同类装备相比,中国反辐射无人机选择了一条独特发展路径。 美国主要发展AGM-88"哈姆"等空射反辐射导弹,依赖战斗机平台携带;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使用的KH-31P反辐射导弹则被指出命中率不稳。
而中国的反辐射无人机无需载机伴随,可从地面平台直接发射,兼具飞机长航时巡航和导弹精确打击的双重优势。
此次列装JSW-0X型的是东部战区陆军电子对抗旅,这一部署方向明显针对台海及第一岛链的雷达密集区域。
该部队此前已配备红旗-13近程防空系统,结合新型反辐射无人机,形成"攻防兼备"的作战体系:进攻端可压制敌方防空与电子战目标,防御端能构建区域防空屏障。
现代战场信息化程度越高,雷达、通信、制导系统就越成为关键节点。 反辐射无人机专攻这些要害,一旦命中就能导致敌方整个作战体系瘫痪。
在俄乌冲突中,俄军三年来未能有效压制乌军的AN/TPQ雷达和星链通信系统,反观中国的反辐射无人机蜂群技术,已实现从单点打击向体系破击的跨越。
无人机蜂群的作战模式重新定义了电子战规则。 传统电子战多以干扰、欺骗等"软杀伤"为主,而反辐射无人机将电子侦察与物理摧毁结合,实现"硬杀伤"。
当无人机群在目标区域巡飞时,能对敌方雷达操作员产生持续心理压力,这种威慑效应有时比实际打击更有效。
技术参数显示,JSW-0X型的航程约280公里,续航时间4小时,最大速度220公里/小时。 这些性能使其能覆盖第一岛链大部分区域,并在目标上空滞留足够时间等待最佳攻击时机。 此外,该机还能换装光学导引头,执行常规侦察打击任务,具备多用途作战能力。
反辐射无人机的发展折射出中国军工体系的整体进步。 从最初的仿制到完全自主创新,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实现了成本控制。
外贸型飞龙-300A的推出,表明相关技术已成熟到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水平。 而自用版本的持续迭代升级,则体现出对实战需求的精准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