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延安被国军占领。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掩护下完成了战略转移。
在国军看来,中共的指挥中心已经破坏,胜利就在眼前。但延安的队伍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队伍,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洗礼与锤炼,根本不计较一个根据地的得失。
毛主席此时在大山里,正酝酿一个大计划。
他非常了解,国共内战,根本就不是当年军阀割据“抢地盘”式的混战,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共产党的军队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发展。
深夜,毛主席抬着蜡烛看着中国地图,如今华北和东北都有解放的队伍,唯有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发展。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萌生了组建华南野战军的想法。
组建一支野战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林彪、刘亚楼等将领在东北辗转蛰伏多年,才组建出一支百余万人的第四野战军。更何况,华南是蒋介石政府的权力中枢,其军事实力与主力部队都聚集在那里,组建军队的工作要比东北与华北还要困难得多。
在军事会议中,毛主席将自己组建华南野战军的想法呈上了议题,得到了中央军委的一致同意,那么剩下的就是点将环节了。
毛主席认为,需要几名信得过的将领,还必须敢打敢拼、足智多谋,能搞好基层的组织工作,是一个“全才”。
此时,中央军委同时想到一个组合——陈毅与粟裕。于是中央军委决定,将粟裕提拔为华南野战军司令指挥员,负责在敌人的心脏组建军队的工作。
然而,当消息传给正在齐鲁地区作战的粟裕时,粟裕坚决反对了这个计划。
要知道,在大战略的制定上,很少有人会拒绝毛主席的。毕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经典战役,都是出自毛主席的手笔,各野战区的指战员都佩服毛主席的战略眼光。
那么,为什么粟裕会拒绝该计划?毛主席在接到粟裕的拒绝报告后,又作何表态呢?
一、伟人与战神的分歧
粟裕在给毛主席的回电中,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长江以南是蒋政府的心脏,蒋介石最精锐的嫡系部队就在南京附近,组织工作相较于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要困难数倍。一旦有所失误,将会万劫不复。
第二,华南地区有长江这道天然屏障,这导致华南野战军的补给与共军主力所在的华北地区严重脱节,不利于之后的战争发展。
第三,目前的华北地区,国共两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民党目前占领的是华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交通干线,而共军则发展在农村,华北局势尚不明朗,再在南方开辟战场,只会将局面变得更加混乱。
综合以上三点,粟裕果断拒绝了毛主席的提议。
毛主席在接到电文后,大为不悦,他认为粟裕拒绝的理由多少有一些“书生气”。从理论上来看,粟裕的建议并不是没有道理,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一次又一次将不可能化为可能。
从红军时代,我们一起跨雪山、过草地、走过了万里长征来到了延安,在延安地区,又几乎是从零开始发展红色根据地,如今西北野战军也发展到5万之众。而华北野战军更是从无到有,战无不胜,从一支之后几千人的队伍壮大到50万人的大军。
再看东北地区的四野,林彪刘亚楼等人也没有得到中央的太多补给支持,照样可以在东北发展到100余万人,如今,甚至可以敢跟东北的廖耀湘、卫立煌兵团直接硬碰硬。
在毛主席眼中,有太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困难是困难一点,但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在毛主席的计划里,组建华南野战军的目的,也是为了尽早结束解放战争,计划在五年内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预计到1952年,就可以成立新中国。
所以,毛主席对待粟裕的回电是非常不高兴的。
而且毛主席愿意从西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中,抽调给粟裕10万人来组建华南野战军,这可是从华北牙缝中挤出的大部队,比对其他地区都要慷慨,粟裕是没理由拒绝的。
粟裕在回电后,也进入了深思。
在一旁的陈毅听说粟裕拒绝毛主席的提议后,深知粟裕这次“闯了大祸”。相较于粟裕,陈毅对毛主席的脾气秉性非常了解,他知道毛主席是一个果断的人,一旦做出决定,就很难再改变了。
于是,陈毅劝说粟裕,让他再好好想想。
的确,粟裕与毛主席交往比较少,对毛主席的决策习惯不了解,但他不管陈毅怎么劝说,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说:“我相信主席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陈毅看劝不动粟裕,也开始头疼了起来,因为陈毅十分清楚,中央军委为了筹划组建华南野战军的相关事宜,已经做了三个月的决定,如今粟裕说拒绝就拒绝,这实在很难收场。
陈毅看了看指挥室的地图,思考了许久。
两军的进攻路线错中复杂,尽管粟裕在孟良崮战役中指挥得当,取得了大胜利,又成功解放了济南,战功赫赫,但他知道面对现在的国民党军队有多困难。想到这,陈毅觉得粟裕的话也是有道理的,但他没有急着站到粟裕这边,他还需要等中央军委的回电。
此时,刘少奇、邓小平所带领的华北野战军已经走出了大别山,开始与陈毅粟裕并肩作战。于是,粟裕将毛主席想组建华南野战军的计划告诉了刘邓二人,希望获得二人的支持。
刘少奇与邓小平在接到消息后,也走向了地图。
经过深思熟虑后,刘邓决定支持粟裕的建议。
理由与粟裕大致相同,只不过是加了一条。刘邓认为,虽然在兵力上,华北野战军现在能与国民党军队正面抗衡,但因为装备落后,我们的所有战役都陷入苦战了,如果再抽调10万人去南方,那华北战场只能更加艰难。
在得到刘邓二人的支持后,陈毅也拍板决定拒绝这个提议。他马上向中央军委发报,分析了战争的敌我态势,决定在华北稳住脚跟后,再做华南的打算。
在战场前线的四名大将都认为组建华南野战军的计划不可行,这让毛主席非常不高兴。于是主席决定:召陈毅、粟裕回陕,共同商议华南战局的相关事宜。
二、圆桌上的格局
1948年1月7日,陈毅、粟裕等人来到了陕西杨家沟,中央军委的领导们都在等待着他们。
昏暗的会议室里,气氛比往常格外紧张。在小小的会议桌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人都参加了这场军事会议。
粟裕是第一次参加中央军委的会议,多少有些紧张,但他的想法依旧没有改变。
陈毅向主席等人介绍了粟裕,并落座开始商讨组建华南野战军的可行性。这是中央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十分了解当下我的局势,所以会议最开始进展得比较顺利。
毛主席说到:“你们的意见我看到了,我也承认10万人下江南是困难了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方案不可行。”
站在毛主席的角度,毛主席需要考虑的要比陈毅粟裕二人要多得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结束内战。中国人民在经历过抗日战争后,已经不能在遭受战争的涂炭之苦了,组建华南野战军就如同象棋中的单马跃河,虽然是一招险棋,但可以尽快结束战争。
毛主席的想法,在座的各位包括陈毅、粟裕二人都是非常理解的。
但粟裕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
毛主席将手里的烟放下后,义正严辞地对粟裕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没这个能力接任务,我们可以考虑换将。”
粟裕沉默了,如果毛主席真的换将,那就跟他没关系了。可粟裕认为,这根本不是谁去说问题,而是能不能去的问题。会议突然变得越来越激烈,一度逼近无法控制的地步。
这时,周恩来站了出来,跟大家说都冷静一下,从现在开始休会十分钟,大家出去透透风,一会回来讨论。十分钟后,各位再次入座。毛主席严肃的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他和蔼地问粟裕:“粟裕同志,你还在坚持你的想法吗?”
粟裕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毛主席被粟裕的坚持给气乐了,他接着说道:“如果这么打下去的话,傅作义等中原主力部队就有机会撤到长江以南,到时候没有华南野战军的支持,战争只能变得更困难嘛!”
粟裕答道:“未必,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可以在华北全部歼灭。”
这句话打破了会议的僵局,所有人都正襟危坐看着粟裕。毛主席也惊讶了,他问粟裕:“怎么做?”粟裕站了起来,用手指敲了敲地图上的徐州。
当时华野已经解放了山东北部的主要城市,南方直逼徐州。徐州是南北交通的重要城市,拿下徐州,就可以将国民党军队的华北主力关住,到时再逐一击破,就不会给他们撤离长江以南的机会。
在坐的都没想到粟裕的胆子能这么大,从长期角度考虑,这样也许会更快结束解放战争。
曾经粟裕击败张灵甫时,毛主席就说这场战役他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张灵甫部队能那么弱,二是没想到粟裕那么强。今天在军事会议上,毛主席又一次对粟裕刮目相看。
毛主席思考了片刻,对粟裕说:“给你一年半的时间,能不能将敌人的华北主力全部歼灭?”
粟裕点点头,他的信心是很大的。
经过仔细的商讨,毛主席决定同意粟裕暂缓渡江的计划,准备尽快拿下徐州。但是,如果解放军没能困住敌人华北主力,一年半后,大军还是要渡江作战的。
经过举手表决,提议通过。
粟裕的战略,为之后的淮海战役埋下伏笔,也奠定了国民党政府在华北满盘皆输的基调,将解放战争的胜利缩短了整整三年。
毛主席的开明与粟裕的贤能共同发挥了作用,不愧是中国名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