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去年人口出生率数据公布,补贴上升但养育压力未根本缓解

 118     |      2025-11-21 22:14:19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逆势增长52万,出生率六年来首次回升。广东一省出生人口超百万,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看似回暖,但细看之下,西部与华南主导高出生率,东部多省仍深陷负增长。这轮“回升”不是自然反弹,而是政策密集落地与结构性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

全国出生人口回升至954万,背后是23个省份推出育儿补贴、31个省份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多孩家庭购房优惠遍及十余省市。湖北天门二孩补贴近10万元,北京多孩家庭购房按首套认定,浙江平均产假达173天。这些政策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正在构建一个涵盖经济支持、时间保障、服务供给的系统性框架。

然而,政策热度并未完全转化为生育意愿。四川绵阳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仍认为养育成本过高是首要障碍;甘肃酒泉仅5.3%的人愿生三孩;湖北竹山直言三孩政策“基本没效果”。补贴金额与实际支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托育服务每千人仅4.08个托位,远未满足需求。政策“有”不等于“够”,更不等于“用得上”。

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不能只靠发钱和延长假期。它需要企业真正落实育儿假而不惩罚生育女性,需要社区嵌入普惠托育园解决“带娃难”,需要教育公平缓解“内卷焦虑”,更需要男性平等承担照护责任。上海试点“生育友好岗”、江苏对企业产假社保费给予三孩80%补贴,这些探索指向一个核心:降低生育的隐性代价。

生育率的微弱回升是一次政策压力测试。它证明,当经济支持、时间保障和服务供给形成合力时,生育行为可以被影响。但它也暴露了深层矛盾:政策在前进,职场文化、性别分工和社会心理却仍在原地徘徊。

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不是拯救数据,而是重建对家庭的尊重。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出生率涨了多少个千分点,而在于每一位父母都能坦然地说:“我生孩子,是因为想生,而不是被逼或被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