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在革命时期,我军里流传着这样一句俏皮话:
陈赓大将军打仗不怕,就是害怕跟彭老总聊天。
陈赓将军和彭德怀将军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将领,分别被称为十大将军和十大元帅。他们不仅是湖南老乡,还一起出生入死,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陈赓将军性格幽默风趣,而彭德怀将军则严肃寡言。尽管性格迥异,但两人在相处过程中互补了彼此的缺点,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真可谓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为什么两个好朋友之间会说出这样的话呢?这还要从1955年发生的事情说起。
公章风波记: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很多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国家各方面都很乱。为了保护国家,我们还打了一场抗美援朝战争。那时候,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陈赓、彭德怀等革命家们仍然在为国家的政治事业日夜奔波。
但忙起来就容易乱套,一乱就容易产生误会。
这一天,彭德怀突然闯进陈赓的办公室,扔下一份报告书,怒气冲冲地质问起来。彭将军平时话不多,但这次显然是动了真火,周围的人都不敢吱声。陈赓也是一头雾水,但他知道,能让彭德怀这么生气,肯定是有原因的。
陈赓随手翻了翻报告,一下子就明白了情况。原来,报告上盖着他的印章,表示是他批准的,但他自己却从没见过这份报告。
按照规矩,国防委员会的所有报告都得先经过陈赓的手,由他确认无误后才能上报给中央。可是现在这份报告,显然是有人没经过他同意,私自盖章递交上去的。
不管这个人是故意还是不小心,这都是非常严重的渎职和政治失误。
陈赓平时是个很幽默的人,但今天他严肃地向彭德怀表示,他要立刻开始调查。说完,他逐个询问并排查自己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想搞清楚那份报告书到底是谁私自上报的。然而,他分析了一圈后,发现没有人承认。
再说,办公室里的每个人都是陈赓亲自选的得力干将,人品和能力都经过了严格检验,按理说不应该有人会撒谎。
陈赓认为这次出错可能不是自己这边的问题,而是其他地方的工作人员搞错了。这样一来,要找问题的原因就变得复杂多了,因为范围扩大了,而且没有目击者和任何线索。这让陈赓感到很头疼,因为他自己会受到影响,同时也担心没法向彭老总交代。正当他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一个人的到来带来了转机。
这位就是粟裕将军的秘书。
秘书进来后,表情紧张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原来这份报告书是他自己盖了章并上报的。本来这份报告书应该是粟裕将军来过目,但是偏偏粟裕有事外出,这种情况下,通常由陈赓来代理他的职权,所以陈赓的印章一样有效。
因此,秘书为了避免报告延期,擅自使用了陈赓的印章。没想到,报告的内容出了问题,彭德怀非常生气,陈赓也开始调查。秘书担心事情会变得更糟,便主动承认了这件事。
陈赓带着他去找彭德怀,详细解释了事情的经过。虽然这件事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毕竟属于严重的违纪行为,所以秘书和陈赓都受到了相应的惩罚。事情总算结束了,陈赓也被彭德怀的威严震慑住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军中流传着“陈赓大将军不怕上阵杀敌,唯独怕彭老总跟他说话。” 这句话。但通过这次经历,也让陈赓更加佩服彭德怀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
军衔之争:
在1955年进行的军衔评定工作中,陈赓和彭德怀又有了不同的看法。为了说服陈赓,彭德怀甚至动用了自己的职位,实际上,彭德怀这样做也是出于一片好心。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志愿军纷纷返回祖国。为了进一步规范军队管理,中央决定从下一年开始在军队实施征兵、发工资、授军衔和颁发勋章等四项新制度。同年,全军开始进行军衔评定的工作。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给军人评军衔,意义非常重大。评军衔的标准和人选都需要反复考虑,全国上下都非常关心这件事。于是,毛主席决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彭德怀和罗荣桓来负责。
陈赓平时都来向彭德怀汇报哈工大的工作,不知不觉聊到了彭德怀的侄子彭启超。
彭启超虽然有个鼎鼎有名的伯父彭德怀,但他从来没靠过这层关系占便宜,反而一直接受各种磨练。因为彭德怀将军一直觉得,人就像花儿一样,要是老在温室里待着,长不成啥好模样。
所以,彭启超很早就加入了革命工作。解放前,他担任过连长和营长,还在保卫延安和中央突围等战斗中负伤两次,因此被授予二等功。
他因为是彭德怀的侄子,所以受到了反动派的攻击,吃了很多苦。在这次评定军衔的工作中,他的直系领导陈赓给他报了个上尉军衔。
没想到,彭德怀听了之后沉吟了一会儿,严肃地说:“你们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的意见是给他授予中尉军衔。”
彭德怀觉得,彭启超才27岁,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上尉,这对侄子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陈赓理解彭德怀的担忧,于是解释道:“这件事已经过大家的评议和党组织的同意。启超同志很早就是革命者了,给他上尉军衔是合理且合情的。”
陈赓又详细数了一遍彭启超的参军时间、功劳资历和任职履历,但彭德怀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只给彭启超中尉的军衔。两人越争辩越激动,陈赓还说启超的各个条件都摆在眼前,我也不能硬给人家往低了报吧。
彭德怀忍不住板起脸说:“陈赓,别忘了我是国防部长,你是我的上级。我说的是命令,下级服从上级是天经地义的。难道你要违令吗?”
陈赓看到这种情况后,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最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还是听从了彭德怀的意见,授予了彭启超中尉的军衔。
后来彭启超得知伯父让他降低军衔,心里很不高兴。他特意跑到家里质问。彭德怀见他来了,便抬头问道:“你是想当官还是想为革命贡献力量?你不是说要报答你父亲和二叔吗?”
彭启超听完,还是义愤填膺地说,自己的军衔完全符合中央文件和学院的规定。
彭德怀更生气了:“对你来说,我只是想加压。和我一起参加平江起义的人都受到了压力!你是我的侄子,你必须更加严格要求自己!”
还强调说:“共产党军队不应该搞裙带关系,人民子弟兵不应该接触官员!”
彭启超当时很生气,听不懂伯父的话,于是赌气进了屋,不吃饭,也不理人。
彭德怀虽然对人要求严格,但他心里也明白,侄子这些年过得有多不容易,怎么可能不心疼呢?看到侄子不吃饭,他便坐到床边,语气变得温和,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这么做,是希望你能好好想想,为了革命牺牲的二叔、父亲和堂弟,还有你自己这些年为革命、为人民付出的一切。你要想想,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才选择走上革命这条路的。”
还说,对于这些待遇和评级的问题,作为干部子女,更应该以身作则,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
这时,彭启超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良苦用心,感到非常惭愧,低下了头。从此,他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额外的要求,而是专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结尾:
看到彭德怀的种种行为后,陈赓也更加钦佩他的无私精神。尽管他们之前有过争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关系,反而让他们更加亲密,无话不谈,展现了革命的光辉。他们互相支持,互相影响,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红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