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掀桌子了!10月5日,今日凌晨的四大消息全面发酵!

 189     |      2025-10-11 01:31:32

> 进口药品100%关税、木材10%、家具25%……美国这个10月掀起的关税风暴,让全球供应链再度陷入混乱。

10月1日的钟声刚刚敲响,美国新一轮加征关税措施便正式生效。进口的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被征收高达100%的关税,这是特朗普政府打着“国家安全”和保护“美国制造”旗号的最新动作。

与此同时,对进口木材和木料征收10%关税,对厨房橱柜、浴室柜、软体家具征收25%关税的措施也已整装待发,定于10月14日生效。

01 关税风暴再起

美国政府过去一周密集宣布扩大加征关税的产品范围,涉及进口药品、重型卡车、厨房橱柜、软体家具及外国电影等多个领域。

目前,药品、木材、家具等行业的关税政策已明确税率及生效时间。

特朗普在总统公告中为其行动辩护,称木制品支撑着美国的多个关键基础设施部门,其瘫痪或毁坏将对美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冲击。

他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实施这些新的关税措施。

据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统计,在此轮关税宣布前,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措施已涵盖近三分之一的美国进口商品。

药品关税方面出现了区别对待:欧盟和日本虽与美国政府达成贸易协议,其所生产的药品不在最新的100%关税适用范围内,但仍需缴纳上限为15%的关税。

而英国由于尚未就药品关税税率与美国达成一致,其生产的药品无法得到最新关税的豁免。

02 “回流”制造业的幻想

依靠加征关税就能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不少专家表示,没什么效果。

以本轮加征关税涉及的制药业为例,美国政府此前对制药商提出向美国消费者低价销售、在美国建厂等要求,意图以加征关税胁迫制药产业“回流”。

但业内人士普遍表示,谈“回流”为时尚早。

政策不明确让很多药企保持观望。目前,针对药品的加征关税措施中尚未提及仿制药,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数据显示,仿制药在美国处方用药中占比达90%。

美国政府对已在美国设厂的药企是否会被豁免,也没有明确说明。

牛津经济研究院欧洲宏观负责人安赫尔·塔拉韦拉表示,具体情况还“远未明晰”。

对药企来说,新建工厂复杂且昂贵,通常需要经过多项监管程序和数年规划。波士顿大学凯斯特罗姆商学院副教授雷娜·康蒂指出,当新的制造工厂竣工时,本届美国政府任期或早已结束。

03 患者埋单

加征关税措施正推高美国国内通胀,这已成为美国主流舆论和研究机构共识。业内人士担忧,新一轮关税产生的成本压力或进一步传导至美国消费者。

美国药物研究机构和制药厂商协会高级副总裁亚历克斯·施赖弗表示,加征关税将阻碍药企对美投资的计划,因为企业的关税支出本可以用来投资治疗方案与药物的研发制造。

《纽约时报》报道,一些小型制药公司可能因无力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将会决定退出美国市场或出售产品线,进而影响部分对美药品供应。

欧洲制药工业与协会联合会总干事纳塔莉·莫尔说,对药品征收关税会抬高成本,扰乱供应链,“阻碍患者获得救命药”。

哈佛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阿伦·克塞尔海姆直言不讳地指出,关税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患者的征税”。

04 漫长贸易战

本轮关税措施只是中美贸易战的最新一章。这场现代史上最激烈的经济角力始于2018年7月6日,当时美国对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25%关税,中国立刻还击。

贸易战在过去几年里反复拉锯。

2019年5月,关税再度上升至25%;同年8月,更多关税来袭,中国用750亿美元反制。

2020年新年伊始,双方签署了第一阶段协议,曾让人看到曙光。

然而2025年初,贸易战火重燃。

美国政府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

2月1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在现有关税基础加征10%的关税。

作为回应,中国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等加征10%关税。

3月3日,美国再次上调“芬太尼税”,对中国输美产品再加征10%关税。

中国随后在3月10日起对鸡肉、小麦、玉米、棉花加征15%关税,对高粱、大豆、猪肉等加征10%关税。

4月2日,美国推出“对等关税”政策,对所有贸易伙伴国进口商品征收10%的“基准关税”,并对贸易逆差较大的60个经济体加征更高关税,中国为34%(叠加此前针对芬太尼税20%后,综合税率达54%)。

随后双方在4月展开了多轮关税升级。

4月10日,特朗普宣布将对中国的关税提高至125%;中国在4月11日将对美加征关税税率提升至125%。

05 中国的反制

面对美国的关税攻势,中国不仅对等反击,还祭出了三大关键措施:加征关税、稀土出口管制和不可靠实体清单。

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针对性打击美国农产品和能源领域。

美国对华出口的商品本来就不多,主要包括大豆、飞机和汽车零部件等。加征关税后,美国农民和制造商立即受到冲击,尤其是美国的大豆出口商。

由于关税的影响,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反而促使中国转向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采购。

这让美国中西部的农场主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稀土出口管制。中国是全球稀土的主要供应商,掌控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

4月4日,中国宣布将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

稀土是许多高科技产品的核心原材料,比如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和军工设备。

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极大,一旦中国采取管制措施,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将受到严重影响。

虽然美国曾试图从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寻找替代,但这些国家的产量远远不足,且成本较高。

第三大招是中国的“不可靠实体清单”。这一清单由中国商务部推出,主要针对那些对中国企业利益造成损害的外国公司。

2025年4月4日,中国将几家美国公司列入清单,这些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将受到限制,尤其是涉及芯片的公司,如英特尔和高通等。

06 短暂的休战

在激烈的贸易冲突后,5月12日,中美发布了《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双方同意取消此前加征的91%的反制关税,并暂停实施24%的对等关税90天,共计115个百分点。

采取这些举措后,双方将建立机制,继续就经贸关系进行协商。

美国将修改2025年4月2日第14257号行政令中规定的对中国商品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按该行政令的规定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

中国则相应修改对美加征的从价关税,其中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同时保留对这些商品加征剩余10%的关税。

然而,这一休战协议并未持续太久,10月1日生效的新一轮关税就是明证。

07 全球供应链的呻吟

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影响中美两国,也在冲击全球供应链。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绩效研究中心学者亚当·巴特林表示,对美药品出口量大的经济体,如印度、瑞士以及部分欧盟国家,在制药领域的竞争力可能大幅下降。

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商学院教授西蒙·伊文尼特认为:“与特朗普政府达成的任何协议从来都不算真正完成。”

美国对进口药物征收关税的做法在其他国家也引发强烈反应。

澳大利亚卫生和老年护理部长马克·巴特勒批评此举不公平、不合理。德国药品研发与生产者联合会则指出,美国的药物进口关税将严重冲击国际供应链,推高药品生产成本,并危及患者用药供应。

早在今年4月,美国商会就曾表示,木材、木料及其衍生产品的相关进口不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加征关税反而“将增加美国企业和住宅建设的成本”。

《纽约时报》称,对家具和厨房橱柜等加征关税可能为美国消费者、购房者和建筑商带来压力,而这些群体正处于特朗普政府意在提振增长的经济领域。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下后,美国国内药价看涨,建筑成本攀升,而中国企业也在急切寻找新的出口市场。

波士顿大学凯斯特罗姆商学院副教授雷娜·康蒂曾说,“当新的制造工厂竣工时,本届美国政府任期或早已结束”。

但关税的冲击波已经扩散至全球经济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场贸易战中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