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画风,真是变得太快了。
就在不久前,这位欧洲“铁娘子”还张口闭口“去风险”,一副公事公办的冷面孔。可一转眼,在中欧高层互动之后,她居然开启了对华“夸夸”模式,简直让人不敢相信是同一个人。
这戏剧性的一幕,恐怕正让白宫里的特朗普百思不得其解。他费尽心思导演的围堵大戏,怎么感觉一环接着一环,就要演不下去了?
钱袋子决定脑袋
说白了,这背后没什么复杂的阴谋论,就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冯德莱恩态度的转变,脚底下踩着的,是中欧之间那庞大到谁也无法假装看不见的经济联系。
你敢想吗?几十年前,双边贸易额才区区二十几亿美元。现在呢?翻了三百多倍,直奔八千亿美元大关。
这是什么概念?算下来,每过一分钟,就有一千多万人民币的生意在中欧之间谈成。这串数字背后,是德国的汽车厂,是法国的葡萄酒庄,更是千千万万欧洲家庭的饭碗。
更别提我们对欧洲多国开放的过境免签政策,让民间往来一下子热络起来。当老百姓的脚步近了,心里的墙,也在慢慢融化。官方的决策,自然也得更接地气。
欧洲有自己的小算盘
特朗普可能万万没想到,他高估了自己对欧洲的号召力。他总以为,只要自己把关税大棒挥舞起来,再喊几句“脱钩”的口号,欧洲就会乖乖地站上他的“反华战车”。
他好像忘了,欧洲的企业家们也要吃饭、要赚钱。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协会的主席就把话挑明了:中国早就不只是个卖东西的市场,更是技术合作的好伙伴。
放弃中国,就等于放弃未来。德国车企在中国的工厂里,解决了多少当地人的就业?这笔账,欧洲人自己心里清楚得很。欧洲又不傻,凭什么为了你的战略,砸了自己的饭碗?
意想不到的共同话题
特朗普还失算了一点,他总想着用意识形态那套老掉牙的牌来离间中欧,结果人家在很多全球大事上,早就找到了共同语言。
从劝和促谈,到一起应对气候变化,双方能聊的、能合作的,远比特朗普想象的多得多。尤其是在绿色能源这块,特朗普的言行简直成了反向助攻。
他曾在联合国大会上公开嘲笑风电,还信口开河说中国只卖技术自己不用。结果呢?美国媒体都看不下去了,直接用数据打脸: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占了全球的将近一半。
一边是特朗普的极力唱衰,另一边,冯德莱恩转头就说“欧盟将自主做决定”,并积极和中国谈绿色合作。这一冷一热,让特朗普的挑拨显得格外苍白无力。
关税大棒成了红娘
最让特朗普始料未及的,恐怕是他用来拆散中欧的关税大棒,最后居然成了撮合双方的“催化剂”。
他本想用极限施压,逼欧洲企业害怕美国制裁而疏远中国。没成想,欧洲人从他的反复无常里,反而悟出了一个真理: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为了不被美国的政策变动牵着鼻子走,为了自家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加强和中国的合作,反而成了最理性的选择。他这通操作猛如虎,结果非但没拆散人家,反倒把中欧的红线给牵上了。
笔者以为
说到底,这个世界早已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的时代了。任何只顾自己吃肉、动不动就威胁别人的霸道做法,最终都会碰一鼻子灰。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终究要回到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正道上来。只有把蛋糕一起做大,大家都有的赚,关系才能走得长远。特朗普的算盘之所以落空,正是因为他逆着这股潮流,开起了历史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