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林彪麾下四位副司令中,何人军衔最高获授大将

 97     |      2025-10-10 18:07:49

抗战结束后,林彪本打算去山东军区担任司令员,可是途中突然接到命令,叫他不要去山东,而是去东北。到1945年10月,他到了沈阳,正式就任了新成立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

在抗战胜利之后,进军东北就成了我军的核心战略。当时的东北不仅是个重要的工业基地,还产出了大量粮食。在地理位置上,紧邻苏联,方便打通“国际通道”。为了让我军能迅速在东北立足,中央调集了各根据地的兵力,派军挺进东北,并明确指派林彪为我军在东北的总指挥。

为了辅助林彪的工作,中央还安排了四位副司令员,分别是第一副司令员吕正操、第二副司令员李运昌、第三副司令员周保中,以及第四副司令员萧劲光。

吕正操被看作我军里头的“东北军代表”,李运昌则是抗战结束后我军第一支开进东北的主要负责人,周保中曾是当时原东北抗联的领导,至于萧劲光,本来是和林彪一起前往山东军区,打算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可后来也和林彪合起来接到命令,一起转赴东北。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在东北打拼了十几年的时间,当时他们麾下那支东北军在当地民众心中可是相当有分量哦。吕正操曾经在东北军里担任过团长,又是地道的东北人,抗日战场上的一位名将,对东北局势相当了解,所以被任命为第一副司令员。

抗战胜利之后,毛主席确实指示李运昌带领冀东部队,作为我军挺进东北的“前锋”。那时候李运昌指挥着冀热辽军区,大概有1.3万兵力,踏上了东北的土地。经过两个月多的时间发展,这支部队扩展了将近十倍,兵力涨到11万多,成为东北人民自治军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运昌也因此被任命为第二副司令员。

东北抗联是我军在东北组建的一支抗日武装,建立了很高的声望,为当地的抗日事业贡献了不少。许多抗联的指战员为了保家卫国,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当时,东北抗联在老百姓心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周保中作为当时抗联中还健在的最高领导人,被任命为第三副司令员。

萧劲光原本是中央准备让林彪担任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央安排林彪去东北时,也同时让萧劲光一起去,继续担任林彪的副手,所以萧劲光被任命为第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东北人民自治军经过东北民主联军、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三个阶段,除了第四野战军时期没有设副司令员外,其他两段都配备有副司令员。吕正操、周保中、萧劲光这三个人,一直在这三个阶段当林彪的副手,担任司令员一职;而李运昌则只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时期担任过副司令员。

1955年开国大典授衔掉,这四位副司令员里,只有萧劲光和吕正操参加了表彰。李运昌在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副司令员没多久,就改去担任热河省人民政府主席,然后一直在地方待着。周保中呢,在1950年当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之后,也转到了地方工作。按照当时55年的授衔规定,转去地方的干部基本上就不再参加授衔,所以这两人也没有参加那次授衔。

萧劲光和吕正操分别获得了大将和上将的军衔。虽然萧劲光担任的是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第四副司令员,但他的职位和资历实际上比吕正操要高一些。

早在1922年,萧劲光就开始投身革命,曾任红5军团和红7军团的政委,还当过八路军留守兵团的司令员以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副司令员。建国以后,他还被毛主席点将,成为海军的第一任司令员。而吕正操则是在1937年加入八路军,之后担任过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最终,萧劲光被授予大将军衔,吕正操则获得了上将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