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里达的海风在夜色中带着咸湿的气息,潜艇静悄悄地潜伏在深蓝之下。9月的某一天,美军“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冷静地完成了一场精细排布的试验。操作员们在控制舱内盯着仪表盘的细微跳动,每一枚“三叉戟Ⅱ”D5导弹都代表着系统复杂性与工程精度的极限碰撞。四枚导弹先后拔地而起,尾焰划破天幕。短暂的数分钟后,它们以旱鳄入海般扎进大西洋冷水,没有携带弹头,没有公诸于世的威胁信息。
从80年代的冷战阴影中走来的“三叉戟”,是一件被层层秘密包裹的庞然大物。最初的版本带着彼时的技术温度,时至2017年,升级工程悄然开启,将其寿命推延到2040年代。军械工程师说,这种导弹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2.8吨的有效载荷与分导式核弹头的巧妙结合。W76和W88弹头可以在大气层外随轨道分离,拨开漆黑如墨的夜空——W88的单枚爆炸威力甚至能达到47.5万吨当量,这个数据冷峻到令人心生敬畏。
如果把战略核潜艇的日常比作一场无声的对弈,其存在就是威慑本身。美国与英国,两国都把“三叉戟”系列作为水下防线的中坚。俄罗斯的“白杨-M”与法国的M51也是同行,但“俄亥俄”与“前卫”之间的较量则多了几分同盟间的协同意味。然而,哪怕技术再稳定,总有意外闪现。去年,英国“前卫”号潜艇上一枚“三叉戟”导弹的试射再次失利,坠入佛州海域。这不是第一次,2016年英国皇家海军也曾在同一片海域遭遇失败。有趣的是,这些消息往往随后被英国国防部以一贯坚定的口吻化解:“核威慑依旧安全、可靠和有效。”但在舰桥下的操作手心里,难免掠过一丝担忧和疑问。
普通人对于“三叉戟”的认知总笼罩着冷战迷雾。其实,三叉戟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其工作可靠性大幅提升,因为固体燃料不像液体燃料那样对存储环境极其敏感——这是行业里常被忽略的一条冷知识。另一点是,每次试射都要对导弹的惯性导航系统和多弹头投放机制做微观级别的数据分析,只有少数顶级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才能破译这串近乎神秘的测试数据。
测试期间的潜艇舰员生活充满了静默。水下的温度总是低于想象,舱壁上偶尔会渗出细小的水珠。每次发射,整个艇体会轻微震颤——这种熟悉的身体记忆,是许多老舰员一辈子的痕迹。深夜里面对闪烁的操控灯光,有时年轻水兵也会在自言自语:“也许这样反复的岗位,就是对和平最大的守护。”
导弹落水后没有回响,只有海面一瞬的波痕。全球战略稳定的落点,也常常像这道波痕一样转瞬即逝,藏在常人无法直视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