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墨西哥政府正式提交关税改革提案,计划对来自中国等未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近1400种商品加征关税,最高税率飙升至50%。 这一举措覆盖汽车、纺织品、玩具等关键领域,涉及约520亿美元进口商品,占墨西哥总进口额的8.6%。 中国商务部次日回应,警告墨方“慎之又慎,三思后行”,并宣布评估反制措施。 这场贸易风暴的背后,是墨西哥在美国压力下的艰难抉择,而中方手中握有的反制牌,可能让墨西哥付出远超预期的代价。
墨西哥的关税清单直接瞄准中国制造业优势领域。 根据提案,轻型汽车关税从20%跃升至50%,汽车零部件税率区间为10%至50%,摩托车、钢铁制品、玩具等品类均面临35%的基准税率。 清单涵盖1371个关税代码,占墨西哥所有税目的16.8%,预计每年可为墨政府带来700亿比索(约37.6亿美元)的额外收入。墨西哥总统辛鲍姆称此举为“Plan Mexico”工业战略的一部分,旨在保护本土32.5万个就业岗位。 但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已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第一大目的地,中国品牌在墨市场份额达18.1%,关税壁垒将直接冲击比亚迪、奇瑞等已布局墨西哥市场的企业。
美国主导的“北美堡垒”战略是墨方行动的核心推手。 2025年3月,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主张构建美墨加三国关税同盟,以阻断中国商品借道墨西哥进入美国市场。 特朗普政府更以《美墨加协定》2026年审议为筹码,要求墨西哥配合对华围堵。值得注意的是,墨西哥2025年经济形势严峻:GDP增速仅0.6%,通胀率达3.3%,预算赤字占GDP的5.9%,创三十年新高。 此时接受美国“胡萝卜”,墨政府试图以对华强硬换取贸易优惠,缓解短期压力。
中方反应既保持克制又暗含锋芒。 商务部发言人强调,墨方行为是“对单边霸凌主义的绥靖与妥协”,外交部则指出“反对在他人胁迫下损害中方权益”。 中方表态留有余地,但反制预案已悄然启动。 2025年8月,中国对加拿大油菜籽发起反倾销调查,导致加方损失23亿加元订单,这被视为对墨的警示性示范。 若墨方坚持加税,中国可对墨西哥原油、农产品等191亿美元对华出口实施精准打击。 尤其原油出口占墨财政预算30%,中国若转向巴西、阿根廷等替代供应国,墨经济将遭重创。
墨西哥本土产业已显焦虑迹象。 该国工业联合会警告,加税可能导致10万人失业。 墨西哥超市中30%的日用品来自中国,关税若转嫁至价格,底层家庭月支出将增加56美元。 汽车产业尤为脆弱:墨西哥组装厂依赖中国提供的电子元件、发动机零件等供应链,成本上升将削弱其全球竞争力。 比亚迪已暂停在墨电动汽车工厂建设,福耀玻璃也搁置产能扩张计划,若投资撤离趋势扩大,墨西哥损失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数万就业岗位。
地缘博弈中墨西哥陷入两难。墨前驻华大使瓜哈尔多提醒,加税应“以保护本土产业为度,而非单纯讨好美国”。 但美方压力持续加码:特朗普要求将“墨西哥湾”改称“美国湾”,甚至试探在巴拿马运河驻军,暗示对墨主权可能提出类似要求。 墨政府将加税方案纳入2026年预算,为自己预留一年观察期,但大国博弈的漩涡中,摇摆策略的风险正在累积。
全球供应链已开始重构。 中国货轮部分转向东南亚,墨西哥纺织订单流向越南。 2024年墨西哥对中国贸易逆差达1200亿美元,但中国对墨出口中90%为电子元件、70%为家电电路板,这些中间产品支撑着墨西哥“近岸外包”优势。 若供应链断裂,墨西哥借助中美摩擦吸引外资的窗口可能关闭。 历史经验表明,面对霸权妥协只会诱发更多要求,墨西哥的退让未必能换来特朗普政府的长期宽容。
中方除贸易反制外,还有多张牌可打。 一是投资撤离,中企在墨协议投资超百亿美元,覆盖汽车、基建等领域;二是消费者代价,中国商品性价比优势一旦被关税抵消,墨西哥通胀压力将加剧;三是多边诉讼,中国可通过世贸组织机制挑战墨方措施合法性。 墨西哥若执意配合美国,不仅失去中国市场,更将向国际社会传递“政策受他国操控”的信号,长期投资吸引力必然受损。
这场冲突折射出全球贸易秩序的重构压力。 墨西哥的抉择将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参考。 若其做法未遭有力反制,可能引发“破窗效应”,促使更多国家在美国压力下对华设限。 中国此次回应既强调“互利共赢是中墨合作本质”,也明确划出红线:任何将中国作为博弈筹码的行为,必将面临代价。 贸易战没有赢家,但维护公平贸易规则的决心,将决定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