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实习学员站岗期间多看一眼,立一等功创解放军纪录延续至今

 158     |      2025-09-11 01:54:08

请先点个“关注”吧,这样以后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新文章了。还能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分享哦!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序章】

1984年,云南前线,一位22岁的军校见习学员凭借一次不经意的“多瞥一眼”,成功阻止了越军的突袭计划,创造了解放军单兵作战的最高纪录。

这位叫黄登平的年轻人,凭借敏锐的眼光、果断的行动和无畏的勇气,创造了一段至今无人超越的战斗佳话。他究竟是怎样做到的呢?

一个乡村孩子的军旅之路

黄登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湖北京山。从小就对军人充满向往。

1979年,一个17岁的少年穿上梦寐以求的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凭借出色的表现和过人的聪明才智,他很快被选送到军校深造。

黄登平觉得军校生活既辛苦又充满机会。

他是军校恢复建制后首批招收的大专生,面对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繁重的学业任务,黄登平从不放松。

他特别认真地学习了战术、情报分析和武器装备知识。

老师们经常说他“机灵聪明,反应迅速”,同学们也很佩服他处理事情时的冷静和非凡的勇气。

1984年,当黄登平在军校学习得非常顺利时,一个突然的命令打乱了他的学习安排。

因为中越边境情况紧张,部队需要补充新人,黄登平被派到云南前线做见习参谋。

黄登平刚到前线时,心里既紧张又兴奋。他的主要任务是整理伤亡报告,每天都要面对那些冰冷的数字和逝去的生命。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最初的那种激动心情慢慢变得平和稳重,学会了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审视战场。

越南国旗在无名高地上飘扬

1984年10月,中越边境的一座无名高地上,突然飘起了一面越南国旗。这面在风中飘扬的旗帜,不仅是一种挑衅,更是对中国军人尊严的严重冒犯。

我军迅速开始炮击,想要把那面刺眼的旗帜打下来,但效果不太好。

指挥部对此非常生气,急切需要一名勇敢的侦察员去查明情况。黄登平主动请战,要求上高地进行侦察。

在夜色的掩护下,黄登平悄悄地进入了敌人的营地。

他运用在军校学到的侦察技巧,迅速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这个高地点正好处于我方炮火的死角,这下明白为什么之前的炮击都没有效果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如果这个地方被敌人占领,会对我们的军队造成很大的危险。

回到营地后,黄登平向上级汇报了自己的发现,并大胆建议在高地上设置机枪阵地。他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建议也非常可行,很快得到了批准。

就在机枪阵地的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传来了一条不幸的消息——黄登平的军校同学在运送弹药的路上不幸踩到了地雷,失去了生命。

这个消息就像一道重锤,重重地砸在了黄登平的心上。他和这位同学一起从军校毕业,平时关系亲密如兄弟,如今却阴阳两隔,无法再见。

在悲伤之余,黄登平主动要求承担任务,替牺牲的同学运送弹药。

雾气弥漫时的奇怪声音

到了十月,云南边界的夜晚变得格外冷,山里经常会有雾气。那天凌晨三点,山里的雾气越来越浓,几乎看不清眼前的东西,连自己的手都看不清了。

黄登平主动要求留下来值夜班,替战友们守护刚刚建成的机枪阵地。

他把机枪摆好,确认子弹充足,接着静静地蹲在隐蔽处,眼神警觉地巡视着四周的雾气。

深夜4点,大多数人还在熟睡时,黄登平的耳朵突然听到了远处轻微的石头滚动声。

普通人可能会认为那是山里野兽发出的声音,但黄登平在军校的训练让他对这样的声音特别警觉。

“这不对劲。”他心里嘀咕,“野兽活动不可能发出这么有规律的动静。”

黄登平屏住呼吸,竖起耳朵,继续观察。雾气太浓,看不清,但他决定再多看一眼。就是这“多瞥一眼”的决定,彻底改变了战局。

他调整了一下姿势,稍微探出头去,突然发现雾里有人在晃动。

那不是一般的身影,而是装备齐全的敌人!黄登平马上意识到,越军特工正打算利用大雾悄悄袭击我们的阵地。

一个英雄面对十五个特工的挑战

黄登平毫不犹豫,立刻扣动了扳机。

子弹像暴风雨一样扫向雾中的敌人,第一轮扫射就击倒了几个越军特工。

敌人显然没想到会被发现,一下子乱成了一锅粥。

情况很紧急,他们很快开始反击。子弹在黄登平的掩体周围乱飞。形势十分危急,黄登平意识到自己必须采取更积极的行动。

他勇敢地决定离开掩护位置,主动出击。

黄登平决定采取一种在军事上被称为“高风险高回报”的战术。如果失败,意味着要牺牲,但他顾不上这些了。他拔出三枚手榴弹,拉开保险,投向敌人聚集的方向。

"咚!咚!咚!"随着三声巨响,黄登平紧握冲锋枪冲进了敌群。

短短几分钟里,他趁着手榴弹爆炸的混乱,近身击倒了不少敌人。这场战斗不到15分钟就结束了,却充分展示了黄登平出色的个人战斗技能。

当战友听到消息赶到现场时,眼前的场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地上躺满了15名越军特工的尸体,而黄登平独自一人站在中间,身上满是泥土和血迹,但依然精神抖擞。

经过战场清理,我们缴获了7支AK-47冲锋枪、2具RPG火箭筒和30多枚手榴弹。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一张标注了敌人行动路线的地图。这张地图显示,敌人原本计划攻击我军刚刚建成的机枪阵地。

无人能及的记录

黄登平的事迹迅速在前线传开,甚至引起了军区司令部的注意。他在一次行动中独自击毙了15名敌方特工,这一战绩在解放军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黄登平在部队受到了高度的表彰,荣获了"一级英模"称号,并因此被授予了一等功。

后来,他被调到北京卫戍区警卫三师,担任连长。1985年,他又因为表现突出,获得了二等功。

越军方面对黄登平恨得要命,竟然悬赏10万越盾(相当于当时1万元人民币)捉拿这位年轻的中国军官。 这个悬赏反而成了黄登平军旅生涯中的一块特殊“勋章”。

黄登平的英勇事迹被编入了军事学校的课本,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教练们经常对新手说:“你们注意到黄登平了吗?他靠多看一眼就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你们也行!”

四十多年过去了,黄登平保持的单兵击敌最高纪录仍然无人能破。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记录,更是对军人素质、军校教育以及战场实践完美结合的见证。

《——【·总结·】——》

黄登平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的英勇,更是军人责任和使命的真实写照。

关键时刻多看一眼,是他在坚持军人的职责。

他的故事提醒我们,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常常能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这个保持了四十年的记录,一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保卫国家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