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最近搞了个大动作——重启"海军咨询小组",专门盯着造舰项目。
这事儿可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被逼无奈。
看看这些年美国造军舰的花销,简直跟坐火箭似的往上窜。
就拿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来说,现在的造价比起2004年涨了将近八成。
福特级航母更夸张,首舰造价直接超预算23%。
这么烧钱,海军也扛不住啊。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军工复合体这个"吞金兽"。
雷神技术公司的财报显示,他们搞海军装备的利润率高得吓人,比其他业务多赚一半还多。
通用动力电船公司更是个典型,拿到哥伦比亚级核潜艇合同后,股价蹭蹭往上涨。
这明摆着就是军火商和金融市场穿一条裤子,把五角大楼当提款机。
五角大楼自己也承认,超过六成的海军装备合同都是直接给老主顾,连竞标都懒得走个过场。
这种"老客户优惠"的结果就是,造舰成本年年涨,比通货膨胀快两倍多。
海军部长德尔托罗在国会听证会上都不得不低头,说现在的采购体系"管不住承包商要价"。
其实海军这次重启咨询小组,历史上是有成功先例的。
二战那会儿类似的机构把自由轮建造时间从大半年缩短到一个多月。
但现在情况复杂多了——船厂拿着政府补贴不升级设备,反而大把分红。
比如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公司,拿了27亿补贴,七成多都进了股东腰包。
这么搞,造船业能好才怪。
人手短缺也是个老大难问题。
现在船厂焊工这些关键岗位,十个里头快有两个空缺。
老师傅们都五十多岁了,新人培养又得好几年。
诺福克海军基地那边就经常因为缺人,修个船能拖上将近一年。
这效率,造新舰能快得了吗?
国会也看不下去,去年在《国防授权法案》里加了条款,要求海军签合同时必须让承包商分享技术。
这明显是冲着洛·马公司这些"技术守财奴"去的。
不过海军高层私底下也在嘀咕,这么硬来会不会打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说起来,民用造船那边倒是有不少好经验。
纽波特纽斯船厂学了丰田那套管理方法,装管线的效率提高了近四成。
但军用造船规矩多,安全审查一大堆,想推广新方法还真不容易。
数字化建模明明能省不少时间,可实际用上的项目才15%,你说可惜不可惜?
现在的成本加成合同简直就是个无底洞。
承包商把12%的管理费都算进成本,等于是"花得越多赚得越多"。
相比之下,固定价格的濒海战斗舰项目反而省了将近10%的预算。
这个对比够鲜明的吧?
国防部想搞"模块化造船"省点钱,可现有的规范七成多都要求整体建造。
海军倒是想改规矩,可官僚程序拖拖拉拉,最快也得等到2026年。
就这效率,黄花菜都凉了。
说到底,美国造船业的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军火商们这些年光顾着回购股票,研发投入越来越少。
海军代理副部长雷文说得挺实在,军方和工业界的关系确实得重新捋一捋。
还有个麻烦事,军舰建造太集中了。
全国八成的活都压在四个船厂身上。
去年飓风一来,英格尔斯船厂停工一个多月,三艘驱逐舰的交付直接受影响。
这种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做法,风险太大了。
海军现在也是左右为难。
一方面想扩充舰队到350艘,可按照现在的烧钱速度,每年得多花180亿。
钱从哪儿来?总不能印钞票吧。
英国皇家海军那边倒是有个好例子,他们搞26型护卫舰时设了成本上限,最后超支才3%。
可美国海军有个"国家安全"的例外条款,老被承包商钻空子。
人员管理也有问题。
现在新舰试航时间比三十年前缩水三分之二,结果就是问题一大堆。
伯克级驱逐舰"迈克尔·墨菲"号试航时查出27个毛病,其中19个要是多花点时间测试本来能避免的。
修船也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海军船厂平均每次维修都要超期一个多月,算下来损失27亿美元。
普吉特海湾海军船厂的老设备效率比私营船厂低四成,可更新设备的申请在国防部压了三年没动静。
看看人家日本,政府带着三菱重工更新设备,造液化天然气船的成本直接降了快三成。
美国海军船厂用的起重机都快三十年了,效率能高才怪。
海军中将沃尔福说得挺直白,这就是"三十年没好好投资"的恶果。
技术标准过时也是个坑。
现在还有一百多项标准是从1970年代沿用至今的。
DDG-1000项目的工程师吐槽,守这些老规矩让电磁炮系统白白重了14吨。
可标准更新慢得像蜗牛,一年才改不到一成,民用船舶那边可是15%呢。
说到底,现在这烂摊子是冷战结束后埋下的祸根。
那会儿海军造船预算砍了一半还多,欠的账现在都得还。
前海军部长丹泽说得好,要重建造船业,"至少得踏实投十年钱"。
现在的局面就是个死循环:既要维持全球部署的舰队规模,又得控制不断膨胀的造舰成本。
军工复合体这个利益集团不打破,再怎么修修补补也没用。
关键得让军方和工业界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别光盯着眼前那点利润。
不过说归说,真要动这块奶酪,难度可不小。
毕竟,家贼最难防啊!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