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族抗战的关键时期,面对日军肆无忌惮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与压迫,1941年前后,敌后抗日根据地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然而,中国共产党并未被困境所屈服,毅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战略方针,引领根据地军民历经艰辛,大力开展大生产运动。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宏伟目标,谱写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丽篇章。大生产运动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为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继续奋斗、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困难极大
随着抗日战争步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遭遇了愈发严峻的挑战。1941年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普遍经历了经济上前所未有的艰难时期。
自1941年以来,敌后战场的局势经历了显著转变。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力量,已转变为日军的主要攻击目标。日本侵略者将原本单纯的军事占领,扩展至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方位的殖民统治。在华北与华中地区,他们大规模实施了以“总力战”为指导思想的“治安强化运动”与“清乡运动”。在1941至1942年间,日军在华北地区连续五次发起“治安强化运动”,其中千人以上至万人的“扫荡”行动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则达27次。在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了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肆无忌惮地掠夺民众的粮食与牲畜,焚毁民居,制造无人区,导致许多根据地人畜俱亡,庐舍成墟。至1942年,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兵力从五十万人锐减至约四十万人,华北平原地区相继从根据地转变为游击区,部分抗日民主政权遭受摧毁,根据地的生产遭受严重破坏,财政经济陷入极大困境。
太岳地区的军民携手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成功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随着抗日战争步入相持阶段,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势力,其反共情绪日益显著,频繁制造反共冲突,直至发动皖南事变,造成国共双方均感痛心的惨剧。在部分区域,日寇、伪军、国民党军队三方对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合力围剿,形势变得异常严峻。此外,他们调集数以十万计的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及众多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封锁与经济制裁,狂言“绝不让一粒粮食、一尺布料流进边区”,企图切断根据地的外部支援。
除了人为的祸患,天灾亦接踵而至。本时期,我国北方地区频遭自然灾害的打击,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根据地的经济困境。以陕甘宁边区为例,自1940年至1942年,该地区连续遭受水灾、旱灾、风灾和雹灾的肆虐,1940年受灾面积便超过四百万亩,受灾人口逾五十万。在根据地承受着压力、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之际,需要供养的人员数量却急剧攀升。随着全国抗战的爆发,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党政机关干部及军事人员奔赴敌后战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这些人潮的涌入使得边区的人口和经济压力与日俱增。以脱离生产的人员为例,1937年陕甘宁边区仅有1.4万余人,至1939年增至4.9万余人,1941年更是激增至7.3万余人,占总人口的5.37%。这一变化无疑极大地增加了边区的财政负担。
“最严重的困难发生在1940年和1941年”;“我们一度陷入衣不蔽体、油盐无着的境地,连纸张、蔬菜都成了奢侈品,战士们甚至缺鞋袜,工作人员在寒冬里没有御寒的被子”;“国民党采取停发经费和实施经济封锁的策略,企图将我们困死,我们面临的困难确实是极为严峻的。”
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引领根据地的人民和军队,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特别是通过深入开展大生产运动,有效缓解了根据地的经济压力,使得根据地最终摆脱了困境,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统帅勤劳天下夸”
“解放区的歌声啊,如此激昂;大生产的号角啊,此起彼伏,军队与民众齐心协力,共同投入这场生产的热潮中——‘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嗦罗罗罗太,齐动员啊!’” 这首当年诞生的《边区十唱》(后更名为《军民大生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大生产运动的历史画卷。大生产运动的兴起,最初是在陕甘宁边区部分部队中展开。1940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这一运动被推广至边区所有具备条件的部队,明确要求实现“战斗、生产、学习”三不误。1941年及以后,为了克服经济上的重重困难,中央再次重申了走生产自救道路的重要性,并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在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下,一场大规模的生产运动热潮迅速掀起。
在大生产运动的推动中,党中央起到了核心的领导作用。毛泽东等党的中央领导同志及高级干部,不仅洞察秋毫,提前布局并全面指导了这场运动,更以身作则,亲临劳动一线,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典范,留下了诸多传颂千古的佳话。他们的行为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军民的生产激情和革命精神。
毛泽东挥毫泼墨,亲自题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箴言。
毛泽东是推动大生产运动的核心人物与决策者。面对1939年春季的困境,他及时向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的动员令。他直言不讳地提出,面对敌人的封锁,我们应选择饿死、解散还是自力更生?显然,饿死和解散都是不可取的,唯有自力更生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同年6月10日,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战略方针。随后,毛泽东与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政策与措施,撰写了多篇重要文献,为推动大生产运动提供了有力指导。毛泽东在杨家岭的窑洞前挑选了一块超过一亩的空地,亲自参与开荒耕种。他在土地上种植了白菜、土豆、丝瓜等蔬菜,还有他钟爱的红辣椒,利用休息时间进行锄草、施肥和浇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收成。毛泽东常将这些劳动所得用来款待客人,并赠送给周围的同志以及乡邻。
“工余耕作种花蔬,统帅勤勉世所赞。愿将此风播四海,逢人必谈大冬瓜。”
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会。
针对“穿衣”难题,中央特地动员干部和民众参与纺线活动。即便周恩来右臂受伤,他仍于繁忙中抽出时间学习纺线技艺。每当有人关切地询问他的手臂疼痛,他总是回应:“我的手早已习惯劳动,疼痛很快就会消散。”任弼时尽管视力不佳,却克服困难,带头进行纺纱,并将纺车移至窑洞外反复练习。面对视力问题,有人劝他放弃,他却反驳:“你没看到陕北妇女纺线时都是眯眼哼歌、边聊边转纺车的吗?瞧,我将来还要和你们一较高下!”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办了纺线比赛,任弼时荣获冠军,周恩来则被评为纺线高手,他们所纺的线还荣幸地被送往边区生产展览会进行展示。
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与领导人的以身作则,汇聚成推动大生产运动的精神支柱。各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带头投身生产劳动,引领广大军民同舟共济、发展经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生产高潮。1943年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对在领导经济工作、推动大生产运动中成绩显著的22位干部予以表彰,毛泽东亲自为他们的奖状题词以示鼓励。例如,为王震同志,第359旅旅长兼政委,题词“创造精神”;为晏福生同志,第359旅717团原政委,题词“坚决执行屯田政策”;为王丕年同志,延安县委书记,以及刘秉温同志,县长,题词“善于领导群众”;为习仲勋同志,关中分区书记,题词“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
“三五九旅是模范”
“花篮里花儿飘香,且让我吟唱一曲,唱啊,再唱。踏足南泥湾,那是一处佳境,真乃好地方啊。好地方风光旖旎,好地方风光旖旎,满目尽是绿意盎然的庄稼,遍地奔跑着悠然自得的牛羊。”“既战又产,三五九旅堪称楷模。”在大生产运动中,我国人民军队勇立潮头,特别是第359旅对南泥湾的开发,更是成为革命历史上的美谈。上述经典歌曲《南泥湾》的歌词,正是这段历史的生动反映。
1941年伊始,党中央下达指令,命八路军第359旅挺进南泥湾,开展军垦屯田工作。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英明领导下,全体官兵分批次从绥德警备区出发,抵达南泥湾。他们严格遵循毛泽东“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指示,在这片长期荒废、人迹罕至的土地上安营扎寨。面对资金匮乏和工具短缺的严峻挑战,官兵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经过两年的辛勤耕耘,将原本荒芜落后的南泥湾逐渐变为了“陕北江南”。至1943年,全旅生产的粮食已实现自给自足。次年,即1944年,他们开始向边区政府上缴粮食。
359旅南泥湾开荒。
第359旅在南泥湾的屯垦岁月里,逐年攀升,屡创佳绩。1941年,虽因农时延误及经验不足,当年仅开垦荒地1.12万亩,收获粮食1200石。翌年,即1942年,开垦面积增至2.68万亩,粮食产量亦提升至3050石。1943年,该旅已初步实现自给自足,无需政府援助一粒米、一寸布、一分钱。至1944年,开垦面积更是扩大至26.1万亩,粮食产量高达3.7万石。在实现粮食和经费自给的基础上,更是储备了足备一年的粮食,实现了“耕一余一”的丰产目标,并向边区上缴公粮逾万石。在南泥湾屯垦的数年间,第359旅还挖掘了1048余孔窑洞,建造了602间平房及一座大礼堂、两座小礼堂,购置农具、家具逾万件,为革命积攒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累积丰硕物质财富的同时,第359旅亦孕育了无价的精神瑰宝——南泥湾精神。在生产一线,自旅长王震等领导至勤务兵与炊事员,无不融入生产小组,共同投身劳动,体现了官兵同心、共患难的精神。一位前来边区采访的外国记者不禁由衷赞叹:“王旅长的双手,如同他的士兵一般,因辛勤劳作而布满了老茧。”各级干部以身作则,投身劳动,赢得了毛泽东的赞誉。在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深情地表扬了第718团团长陈宗尧和政治委员左齐:“陈宗尧同志身为八路军的团长,率领全团跋涉数百里,背负粮食,他不骑马,亲自背负,马亦背负粮食,全团指战员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士气高昂,无人懈怠。左齐同志作为该团政治委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只手,开荒时无法拿起锄头,但在营中为战士们烹饪,将食物挑上山,战士们深受感动。”毛泽东号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这两位同志的精神,与群众紧密团结”,唯有如此,“我们必将取得胜利”。
朱德、续范亭、吴玉章诗作
“去年初到此,遍地荒草连天。夜幕降临,难寻安宿之地,破窑亦难以寻觅。今朝新市场崛起,洞房遍布山腰。平川播种嘉禾,水田栽植新稻……轻风拂面,宛如江南美景。”与朱德同志一同考察的吴玉章也创作了《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一诗,其中对王震将军及八路军官兵给予了高度赞誉:“将军率勇士开荒拓土,荒野渐次变良田。不仅充实了军饷,更培育了英才。”这两首诗共同颂扬了南泥湾军垦事业的历史意义。
“从来未有的奇迹”
“我们应当‘感激’那些封锁我们的人。”因为封锁虽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其正面效应亦不容忽视——那就是激励我们下定决心自力更生。这一举措最终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并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济经验。他更是将大生产运动誉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通过观察数据的变化,我们得以审视大生产运动所铸就的历史辉煌。以陕甘宁边区为鉴,1941年,该边区的机关、学校和部队通过生产活动,成功解决了70%的经费需求;而到了1942年,部队与地方政府的经费完全自给自足。面对财政的巨大压力,陕甘宁边区政府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战略,1942年对农业投入高达1000万元,其中延安等七个县发放贷款158万元,农具4980件,并新增开垦荒地逾十万亩。这些举措使得当年边区的粮食产量达到148万石,同比增长2.78万石,棉花产量亦增长至43.5万公斤。1942年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结束后,政府将发展生产置于所有工作的核心位置,1943年和1944年的粮食产量均超过180万石,1944年,公营、私营及家庭纺织业共织布16.2万匹,其中家庭纺织业贡献了11万多匹。除了第359旅,八路军其他留守部队亦取得了显著的生产成果。1943年,边区部队共耕种20万亩土地,收获细粮3.1万石,开办工厂和作坊89个,商店74个,经费自给率最低者亦达到51%。此外,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西北、山东、华中等各个抗日根据地,均通过创新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在战士们的辛勤努力下,南泥湾这片杂草丛生的荒地迅速蜕变,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无论是蔬菜、肉类、食用油,还是棉衣、毛衣、鞋袜,以及居住的窑洞、房屋,会议的大礼堂,日常所需的桌椅板凳、纸张笔墨,乃至烧火用的柴火、木炭、石炭,几乎一切所需皆能自制自办。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实现了丰衣足食的目标。”随着经济困境的破解,敌后抗日根据地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开始进入局部反攻阶段,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而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大生产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艰难岁月中的转折点,同时也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化解危机、攻克难关、化险为夷的生动例证。探究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够如此,成为历史的疑问,而历史已为我们揭示了答案。时至今日,回顾党领导大生产运动的历程,我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获得了极其深刻的现实教益。
对“紧跟党的步伐,定能取得胜利”这一坚定信念的秉持,是攻坚克难的核心支撑。国家事业的成功,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回顾1941年至1942年,这段时期党在领导抗战的过程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毛泽东当时指出,经济上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四缺”——粮食短缺、油盐短缺、被服短缺、经费短缺,将其形容为“极大的困难,极大的矛盾”。然而,面对这些困难,中国共产党人并未屈服,而是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率领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化解矛盾,推动抗日斗争的进程,坚守并争取民族解放的胜利。历史昭示我们,党的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障,“紧跟党的步伐,定能取得胜利”这一真理已被百年的党史所印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紧密跟随党的步伐,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勇往直前、乘风破浪,争取最终的胜利。
“我们的首要任务并非向人民索取,而是为人民提供”;“我们应当不畏艰难险阻,夜以继日地勤勉工作,切实研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问题,并帮助他们具体解决问题,而非空谈理论。”这些话语中流露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通过艰难险阻的锻炼和考验,凝聚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指南,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以此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与坚定支持,确保我们拥有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强大动力。
在1943年,毛泽东亲自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于广袤的土地上进行开垦与耕种。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构成了我们党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这一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核心特质。对于中国人的事业,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的伟大力量,投身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立在自身力量的坚实基础上。当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成为敌我双方角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党的事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然而,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无畏勇气,通过“自己动手”的方式,实现了“丰衣足食”,大力推动“发展生产”以确保“供给”,与天斗、与地斗,奋发向前,最终战胜了重重困难,跨越了道道难关。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随时准备迎接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严峻考验,勇敢地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勇敢地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军政一体、军民同心”的宝贵传统,是党攻坚克难的关键所在。“若非人民的军队,便无人民之所有。”大生产运动,正是军民团结一心所缔造的奇迹。毛泽东曾指出,军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不仅改善了官兵生活,减轻了人民负担,还加深了军民之间的情谊。在生产过程中,军民之间相互帮助,更加紧密了彼此间的友好关系。人民对第359旅的官兵赞誉有加:“昔日那些反动军队只是消耗粮食,而你们军队不仅能自给自足,还缴纳公粮;军队不仅不扰民,还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真是世事大变,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这一时期开展的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活动(简称“双拥”),进一步巩固了党政军民的团结,为共克时艰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年,正值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的延安双拥运动80周年,大力弘扬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时代价值。强国必先强军,军强才能确保国家安全。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同时维护良好的军政关系,珍惜军民鱼水情深,以实现强军梦支撑强国梦,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努力。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