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仅称帝42天,这期间做了哪些事?三件事致其败亡

 166     |      2025-08-18 07:47:51

闯王李自成,和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一样,都是出身贫苦的农民,也都推翻了旧朝的统治。

李自成建立了大顺政权后,仅仅做了42天的皇帝就失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这42天中,李自成做了些什么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加入军队

李自成小时候也有过很多困难,总体来看,他和朱元璋的经历很相似。

李自成所在的陕西,那会儿也是年年干旱,收成的粮食不够吃,但当地政府还是强行征收粮食,而且征收的标准也没有降低。

最后,李自成只好当了和尚。

当李自成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时,他的父母相继离世,走投无路的他最终决定参军。

和朱元璋不一样,李自成原本是明朝的士兵,而不是起义军的一员。

在明朝的时候,军队里也有很多腐败现象,军官们常常私吞士兵的粮食和工资,导致士兵们经常忍饥受冻。

最后,李自成和其他士兵一起叛变了。他们杀了参将和县令,终于吃上了热乎乎的饱饭。

几经辗转,李自成最终加入了第一任闯王高迎祥的队伍,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征战之路。

李自成虽然家境贫寒,但同样有着指挥打仗的才能。

随着军功的增加,李自成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高迎祥被明末大臣孙传庭杀死后,农民军便推选李自成为新的闯王。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遭遇了很多困难,他们多次被孙传庭指挥的明军打败。

随着李自成的军队越来越强大,而明军又要分兵对抗来自辽东的清军,所以他面临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这也是他能够攻入北京的原因之一。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好事情,但实际上却为李自成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重大隐患。

第一次犯错

仇人的仇人可能是朋友,但如果中间的仇人被解决了,那么下一个敌人就会变成之前的朋友。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进北京城后,他们的真实面貌很快就暴露了出来。

李自成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对部下管得太松,渐渐偏离了初心。

之前提到过,李自成和朱元璋有不少相似之处。因为他们都来自贫穷的农民家庭,所以特别明白应该善待百姓。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走到哪里,基本上都会对当地的富户和大地主进行打击。

打击富人是为了帮助穷人,同时也为自己筹集一些资金,对抗地主则是为了让土地回到那些辛苦劳作的百姓手中。

李自成他们那时候喊出了“平均土地,免除税粮”的口号。除了这些,他还给农民们发放了一些方便耕种的工具,比如耕牛之类的。

除此之外,李自成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打开粮仓来救济百姓。

明朝末年,政府腐败,普通百姓吃不饱饭。李自成却不一样,他不仅给大家分钱,还分粮食,这让各地的百姓非常感动。

“打开城门迎接闯王,闯王来了不用交税”,这是当时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李自成对农民军也有一套严格的规矩。

李自成每次带农民军到一个地方,都会告诉大家:“不要抢农民的钱财,不要随便杀无辜的人,不要碰善良的妇女。”

因为这些政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在当时还是很有名气的,一点也不比朱元璋当年的起义军差。

但李自成攻入北京后,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了。

李自成进北京后,就把之前的规定全都忘了。

李自成先挑了几名自己喜欢的宫女,剩下的则全部分给了手下将领。

多余出来的分都分给了士兵,那没分到的士兵怎么办呢?

没有抽中妃子宫女的士兵,只能去普通百姓家,然后强行带走人家的老婆和女儿。

那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变成了抢东西的土匪。说到底,他们就是土匪,只是之前没露出来罢了。

除了这个,李自成还把钱收得满满的。

明朝的大臣们把他们的钱都收起来,然后分给手下的将士们。

这次李自成没有给老百姓分东西,因为他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士兵们因为得到了不少赏金,胃口也越来越大。但如果赏金就这么多,分完了该怎么办呢?

所以士兵们除了带走妇女,还顺带抢走了各家各户的钱财。

士兵们这样做,也跟他们的居住条件有关系。

北京城不大,而李自成却带了四十万大军进城,住宿问题因此变得非常棘手。

原本有的地方都被占用了,只能在大臣或普通百姓家借住。

李自成都不按自己的规矩来办事了,更不用说下面的将士们了,这就是常说的“上行下效”。

人多的地方难免会有争执,因此无辜受牵连的人也不在少数。

第二件不对的地方

自从李自成来到京城后,整个地方变得乱七八糟,民不聊生,和之前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那时候,朱元璋在这方面比李自成厉害多了。

李自成进入京城后,做的第二件错事是疏忽了对关外清军的防范,还有那个吴三桂。

李自成心里明白,关外那边一直有清军盯着呢。可他打了那么多胜仗,心里有点飘了,觉得自己的大顺军要是跟清军打,那简直是手到擒来,一点都不费劲。

但是还得有人去辽东守卫,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当时吴三桂的家人被李自成抓走了,所以吴三桂只好投降给李自成。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吴三桂得知了一个非常让人愤怒的消息:他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带走了。

这件事让吴三桂很不高兴,于是他选择加入多尔衮领导的大清。

为了保护家人安全,吴三桂只好假装投降,伺机除去李自成。

吴三桂多次恳求后,多尔衮率领大军悄悄接近了。

吴三桂和李自成正在谈条件的时候,多尔衮突然带着大军冲了过来,还联合了吴三桂的部队,最后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城。

因为胜利太多了,李自成已经没有军事头脑了。

一般来讲,面对强大的外敌,理应部署重兵进行防御。然而,李自成却打算用一个立场摇摆不定的人来对付他们。

要是李自成能说服吴三桂,让他帮忙打清军,可能还能撑一阵子,不过希望不大。

第三件错事的关键两点

实际上,吴三桂是否支持李自成,对最后清军入关影响不大。关键在于李自成的最后一项行动,就是没有让自己的大顺政权正常运作。

之前提到,李自成因为胜利而变得骄傲自满,他在京城的所作所为有些过头了。不过,如果他能好好治理,还是有机会挽救局面的。

李自成之所以没能顺利管理好自己的政权,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好好利用明朝的官员。

尽管他们以前输过,但至少他们懂得怎样管理政务。就算他们的能力一般,管理一个城市还是绰绰有余的。

明朝的大臣们并没有坚决抵抗,他们只想顺利加入李自成的队伍,为新政权服务。

看来旧朝已经衰落了,要是能帮着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的新王朝,那可真是件大事。以后在史书上留个好名声,自己也觉得有点光彩。

可是李自成却不一样,他完全不听他们的意见,还把那些大臣们关在了一个小黑屋里。

那时候,很多官员都感到困惑:“你要用就用,不用就杀了,为何要把我们关在小房间里,整天冷言冷语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也许李自成根本没有空理会他们。

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李自成的智囊团能力不足。

说到底并不是他们不行,主要是缺乏政治上的历练。

李自成手下的一些谋士,大多数是举人,但这些举人多是落第的。

说得好听些,他们是读书人;说得难听些,他们就跟李自成一样,也是江湖上的野人。

这些谋士过去从未在朝廷工作过,整天都在自家的两亩地里忙活。直到加入农民军后,他们才开始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

他们主要是为李自成出谋划策,比如“均田免粮”就是一个谋士的建议。

不过,到了朱元璋时期就不同了,像刘伯温这类人,之前都在元朝当过官。

而且朱元璋手下的谋士们的学历普遍比李自成高得多,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差距都很大。

徐达、常遇春、蓝玉都是战场上勇猛无比的大将,可李自成手下能让人看得上的却寥寥无几。

当然,最重要的是政治,这与身边的谋士有很大的关系。

朱元璋起初也不明白很多道理,但他至少懂得关心百姓,没有忘掉自己的初心。

李自成的做法让民众感到失望。

所以李自成也算是个懂政治的人,他的谋士们也懂政治,结果还是这样。

农民起义军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时间慢慢解决。然而,李自成却越走越远,到最后可能都快忘了自己是谁了。

这样一比较,朱元璋显得厉害多了。可是,这位出身贫苦农民的皇帝建立的大明王朝,最终还是被同样出身贫苦的农民推翻了。这难道就是所谓的“首尾呼应”吗?

历史总是充满各种巧合,比如朱重八这个名字,就完美反映了明朝16个皇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