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闻主播,大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大多是那种字正腔圆、气定神闲,仿佛嘴里含着金句的专业范儿。可偏偏在8月4号这天,朝闻天下的男主播张仲鲁给观众们上演了一出“三连口误”,让不少网友直呼:“这是直播间里的‘活宝’现场版啊!”不过,这事儿真得全怪他吗?咱们不妨来扒一扒这场“口误风波”的冰山一角。
先说说具体情况。早上6点23分,张仲鲁本想轻描淡写地念一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结果硬生生把简单易懂的俗语念成了拗口音,“七sheng八sha”听得人云里雾里。紧接着,6点47分,他在报导乌克兰总统任命新空军司令时,对那个复杂的人名“阿纳托利·克里沃诺日卡”也是磕磕绊绊,一度读成了带有浓重外语腔调的“克里沃诺日ke”。最后一次出错是在6点51分关于波兰延长边境管控措施时,把名字“凯尔温斯基”也念错了,好在反应快及时修正。
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张老师嘴巴跟不上脑子转?别急,这事儿可没那么简单。咱们先放眼整个新闻播报行业:每当重大国际事件发生,那些外国人名和专有名词就像魔鬼训练营一样考验播音员。一串又长又绕舌头的人名拼凑起来,不是一般人能轻松驾驭。而且你试想一下,一个清晨六点多刚开工,人家还没喝完咖啡,大脑和舌头都还处于半睡眠状态,这种情况下犯个小错误,有啥好大惊小怪?
再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大咖,在直播这种“一言不合就被全国观众盯着”的高压环境下,也难免出现紧张导致的小失误。这跟我们平时考试答题或者开会讲稿突然忘词一个道理——谁没有几回手抖心慌呢?况且朝闻天下作为央视重要节目,每条新闻都要求精准无误,但也不能因此对主持人的人性弱点视而不见。
当然,说到底,连续三次口误确实影响了节目的专业感和观众体验。这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暴露出节目组在稿件准备、排练环节可能存在漏洞。如果提前给这些拗口名字做足功课,比如录音反复练习、请教语言专家,就能有效减少这种尴尬。此外,也可以考虑引入智能辅助工具帮忙校对发音,让主播少走弯路。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这背后的积极信号——即使是在最严肃认真的舞台上,人无完人,小瑕疵并非洪水猛兽,而是一面镜子,让行业意识到提升空间在哪里。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批评,而是一份理解与包容,以及推动改进的动力。
换个角度讲,如果没有这些“小插曲”,我们是不是少了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毕竟,再怎么标准化的人物,也逃不过偶尔翻车的时候,就像邻居家的老王偶尔唱跑调一样,让你忍俊不禁,却也拉近距离。体育赛场上的运动员摔倒啦、失球啦,都有人点赞鼓励,为啥我们的新闻播报员犯个错就要被无限放大呢?
所以,当你下次打开电视,看见那些字正腔圆却偶尔掉链子的主持人,不妨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笑意。他们也是普通人在用自己的声音传递世界信息,只不过站的位置比我们更显眼罢了。而对于节目组来说,把握好技术细节,提高预案准备才是真正守护专业性的关键所在。
回过头来看8月4号那档朝闻天下,或许它就是提醒我们:再精致的表演,也离不开幕后努力;再标准的话筒前,也藏着人的脆弱与真实。那么,下次遇到类似状况,你会选择嘲笑还是理解呢?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