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罚45万元后饭店老板发声:几个月的经营损失如何弥补?

 61     |      2025-07-24 04:13:01

在临沂老城区的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有一家叫"钦知坊"的老菜馆。老板娘张姐是个实诚人,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食材,回来就在灶台前忙活。和城里千千万万的小馆子一样,这里卖的都是些家常味道:西红柿炖牛腩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米豆皮炖五花肉香得能让人多扒两碗饭。

今年开春那会儿,张姐像往常一样,把做好的菜拍成小视频发在网上。用她的话说,"就是图个乐呵,让老顾客看看今天有啥新鲜菜"。谁承想,就这么个随手拍的视频,竟让她摊上了45万的"天价罚单",把小店逼到了关门歇业的边缘。

祸从"手"出:一道家常菜引发的风波

事情得从二月份说起。那天张姐做了道"蛤蟆汤"——这可是临沂人从小吃到大的家常菜,用的明明是市场上随处可见的牛蛙。她在视频里顺手写了"蛤蟆汤"三个字,就像咱们平时说"蚂蚁上树"其实没有蚂蚁一样,就是个约定俗成的叫法。

可就是这三个字,让市场监管部门"盯"上了。三月底,一份《行政处罚告知书》悄没声地从门缝塞了进来。张姐拿着那张纸,手直哆嗦:"45万?把我这小店卖了也不值这个数啊!"更让她想不通的是,罚单上白纸黑字写着"拒绝配合调查",可她明明在电话里说好一周内就去说明情况。

"这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说下周复查,结果转头就给你下了病危通知书。"张姐苦笑着比喻。那些天,她整宿整宿睡不着觉,脑子里就转着一个念头:"我这是招谁惹谁了?

跑断腿"的三个月:一个小老板的维权路接下来的日子,张姐开始了她的"马拉松式"维权。

市场监管局的办公室门槛都快被她踏破了,可每次得到的答复不是"领导在开会",就是"再研究研究"。有回她冒着大雨去送材料,工作人员看了眼就说:"放那儿吧",连个正眼都没给。

"那感觉就像拳头打在棉花上,浑身的劲儿没处使。"张姐说,最难受的是看着熟客们一个个离开。老主顾王大爷临走时还念叨:"张丫头,你这汤我可是喝了大半辈子,咋说没就没了呢?"听到这话,她背过身去抹了把眼泪。

转机出现在五月份。市场监管部门突然打来电话,说可以不罚款了,但要求她以后不能再发视频,也不能卖"蛤蟆汤"。听起来是好事,可张姐心里更堵得慌:"这三个月关门的损失谁来赔?房租水电可不会因为'不罚了'就免单啊!

"广告"还是"唠家常"?一道难解的题

这事儿闹到网上后,引发了不小的讨论。法律专家李教授打了个形象的比方:"就像在朋友圈晒自家包的饺子,要是没写着'欢迎订购',能算打广告吗?"张姐的视频既没标价格,也没留地址,纯粹就是街坊邻居间的"晒生活"。

可监管部门也有自己的道理。他们觉得,既然账号名和店名一样,就有宣传嫌疑。这话听起来在理,但细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就像不能因为理发师朋友圈发了新发型,就说他在搞促销吧?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关于"蛤蟆"的争论。市场监管人员坚持认为必须写明"牛蛙汤",可老百姓谁不知道这就是个俗称?张姐的邻居刘婶说得实在:"要照这个理,'老婆饼'是不是还得证明里头真有老婆?

阳光总在风雨后

七月份,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在舆论关注下,当地成立调查组,最终撤销了处罚决定。可对张姐来说,这场风波留下的伤痕一时半会儿难以愈合。重新开业那天,她在门口挂了串红灯笼,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三个月的损失少说五六万,顶得上小半年利润了。"张姐盘算着,眼神里透着疲惫。但让她最寒心的还不是钱的事:"我们小老百姓就想安安生生做点小生意,怎么就这么难呢?

如今走进钦知坊,还能听见张姐爽朗的笑声。只是细心的人会发现,她再也不敢拍视频了,连菜单上的"蛤蟆汤"都改成了"特色蛙羹"。有熟客打趣说:"张姐,你这改名改得都不像你的菜了。"她只是笑笑,那笑容里藏着说不出的无奈。

后记:一叶知秋

这场风波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执法温度与力度的平衡难题。就像老话说的"水至清则无鱼",管理太死板,反倒让市井烟火失了味道。张姐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同时,是不是也该给老百姓留点"喘气的空儿"?

临走时,张姐正在教新来的帮工熬汤。灶台上的砂锅咕噜咕噜响着,飘出的香气还是那么熟悉。她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不图大富大贵,就盼着能安安稳稳把这口锅端稳了。"这话听着朴素,却道出了千万小生意人的心声。